|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2-36页 |
| ·野生稻资源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野生稻种的分类和进化关系研究概况 | 第13-20页 |
| ·野生稻分类研究的现状 | 第13-16页 |
| ·亚洲栽培稻O. sativa 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 及其祖先种的分类 | 第15页 |
| ·含BB,CC 和BBCC 基因组物种的分类 | 第15页 |
| ·O. latifolia , O. alta 和O. grandiglumis 的分类处理 | 第15-16页 |
| ·稻属种间亲缘关系 | 第16-20页 |
| ·药用复合系种间的亲缘关系 | 第16-18页 |
| ·栽培稻与我国三种野生稻种间亲缘关系 | 第18-19页 |
| ·稻属其它复合体的进化关系关系 | 第19-20页 |
| ·稻属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植物基因组重复序列的研究概况 | 第21-29页 |
| ·植物重复序列主要类型和特点 | 第21-26页 |
| ·串联重复序列 | 第22-24页 |
| ·分散重复序列 | 第24-26页 |
| ·重复序列的起源 | 第26-27页 |
| ·重复序列的应用 | 第27-29页 |
| ·研究物种的起源和进化 | 第27-28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染色体操作 | 第28-29页 |
| ·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29-34页 |
| ·GISH 技术 | 第29-30页 |
| ·C_0t-1 DNA-FISH 技术 | 第30-31页 |
| ·FISH 技术在比较物理作图中的应用 | 第31-34页 |
| ·结语 | 第34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6页 |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36-49页 |
| ·实验材料和供试探针 | 第36页 |
| ·主要试剂 | 第36-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9页 |
| ·质粒DNA 的提取 | 第40-41页 |
| ·BAC 质粒的提取 | 第40页 |
| ·RFLP 质粒的提取 | 第40-41页 |
| ·植物总 DNA 的提取 | 第41-42页 |
| ·C_0t-1 DNA 的制备 | 第42-43页 |
| ·PCR 扩增RFLP 探针 | 第43-46页 |
| ·染色体的制备 | 第46页 |
| ·探针的标记、纯化和标记效果的检测 | 第46-47页 |
| ·染色体原位杂交及信号检测 | 第47-49页 |
| ·原位杂交 | 第47-48页 |
| ·信号检测 | 第48-49页 |
| 第3章 利用GISH 和C_0t-1DNA-FISH 对稻属B,C,G 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 第49-57页 |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 ·药用野生稻、斑点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CGH 分析 | 第51页 |
| ·药用野生稻、斑点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C_0t-1DNA –FISH 分析 | 第51-52页 |
| ·基于GISH 图像和C_0t-1DNA FISH 图像的核型分析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3-57页 |
| ·通过信号覆盖率探讨三种野生稻的基因组成分和相互关系 | 第53-54页 |
| ·重复序列在进化中的作用 | 第54-55页 |
| ·C_0t-1 DNA-FISH 的研究意义 | 第55-57页 |
| 第4章 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第1,2,4,6,7,8,10,12 染色体比较核型分析 | 第57-69页 |
|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 ·植物材料 | 第58页 |
| ·探针 | 第58-5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 ·药用野生稻第1 染色体比较核型分析 | 第59-60页 |
| ·药用野生稻第2 染色体比较核型分析 | 第60-61页 |
| ·药用野生稻第4 染色体比较核型分析 | 第61页 |
| ·药用野生稻第6 染色体比较核型分析 | 第61-62页 |
| ·药用野生稻第7 染色体比较核型分析 | 第62-63页 |
| ·药用野生稻第8 染色体比较核型分析 | 第63页 |
| ·药用野生稻第10 染色体比较核型分析 | 第63-64页 |
| ·药用野生稻第12 染色体比较核型分析 | 第64-66页 |
| ·讨论 | 第66-69页 |
| ·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比较核型分析 | 第66页 |
| ·结合比较核型分析和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的C_0t-1 DNA 带型分析两种野生稻基因组进化特点 | 第66-67页 |
| ·RFLP-FISH 技术的研究意义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第5章 利用BAC-FISH 对药用野生稻第1 染色体比较核型分析 | 第69-73页 |
|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 ·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 ·讨论 | 第71-73页 |
| 第6章 利用栽培稻1 号染色体RFLP 分子标记C112 对斑点野生稻的比较分析 | 第73-77页 |
| ·实验材料 | 第74页 |
| ·结果分析 | 第74页 |
| ·讨论 | 第74-77页 |
| ·斑点野生稻与栽培稻的第1 染色体比较核型分析 | 第74-75页 |
| ·RFLP C112 在斑点野生稻基因组中拷贝数的确定 | 第75页 |
| ·根据C_0t-1 DNA 带型分析两种野生稻第1 染色体重复序列的进化特点 | 第75-77页 |
| 总结 | 第77-78页 |
| 图版及其说明 | 第78-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已完成或发表的论文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