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第11页 |
二、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简析 | 第11-18页 |
三、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 第18-19页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唐前傩制的演变与唐宋傩制 | 第20-33页 |
第一节 唐前傩制的演变 | 第20-25页 |
一、先秦至秦:傩礼的成型 | 第20-21页 |
二、两汉傩礼:程式化的定型 | 第21-23页 |
三、魏晋南北朝傩礼:沿袭和创造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傩制 | 第25-33页 |
一、隋代傩礼的复古意识 | 第25页 |
二、唐傩四制:由“礼”而“戏”的松动 | 第25-29页 |
三、北宋傩礼: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转折 | 第29-31页 |
四、南宋傩礼的阴柔之气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敦煌傩的分期 | 第33-61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隋朝时期的敦煌傩 | 第33-42页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傩状况的勾稽 | 第33-40页 |
二、隋代的敦煌傩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归义军时期敦煌傩的分期 | 第42-58页 |
一、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傩 | 第43-53页 |
二、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傩 | 第53-58页 |
第三节 后世的敦煌傩 | 第58-61页 |
第三章 敦煌傩的仪式还原 | 第61-93页 |
第一节 敦煌傩的表现形态 | 第61-66页 |
一、宫廷傩 | 第61-62页 |
二、官府傩 | 第62页 |
三、百姓傩 | 第62-63页 |
四、坊巷傩 | 第63-66页 |
第二节 敦煌傩的仪式程序及相关要素 | 第66-80页 |
一、唐代的诸州县傩规定 | 第66-67页 |
二、敦煌傩的仪式要素 | 第67-80页 |
第三节 敦煌驱傩风俗和密教坛场 | 第80-88页 |
一、唐及五代宋初的密教传播与流布 | 第80-81页 |
二、敦煌民众的密教信仰 | 第81-83页 |
三、敦煌驱傩和密教仪轨 | 第83-88页 |
第四节 敦煌傩仪式的继承和新变 | 第88-93页 |
一、对传统傩文化的继承 | 第88-89页 |
二、敦煌傩文化的新变 | 第89-93页 |
第四章 敦煌傩中的神祇和被驱逐的鬼疫 | 第93-134页 |
第一节 傩神钟馗 | 第94-102页 |
一、钟馗起源诸观点的简单概述 | 第94-95页 |
二、敦煌文献中的钟馗资料 | 第95-96页 |
三、钟馗作为傩神的追溯和辨析 | 第96-101页 |
四、敦煌傩中的“钟馗舞” | 第101-102页 |
第二节 傩神白泽和敦煌本《白泽精怪图》 | 第102-113页 |
一、傩神白泽的起源和形象系统 | 第103-104页 |
二、敦煌留存的白泽图像考析 | 第104-106页 |
三、白泽形象在日本的流变 | 第106-110页 |
四、白泽和“驱鬼逐疫”的驱傩活动 | 第110-111页 |
五、《白泽图》和敦煌本《白泽精怪图》 | 第111-113页 |
第三节 敦煌民众心目中的其他傩神 | 第113-127页 |
一、传统神怪 | 第113-116页 |
二、宗教神怪 | 第116-120页 |
三、地方神怪 | 第120-123页 |
四、现实的傩神:归义军领袖 | 第123-127页 |
第四节 敦煌驱傩活动中的鬼怪 | 第127-134页 |
一、虚幻的鬼怪 | 第127-133页 |
二、现实化的鬼怪 | 第133-134页 |
第五章 踏悉磨遮:来自西域的假面戏 | 第134-153页 |
第一节“泼寒胡戏”的起源诸说辨析 | 第134-139页 |
一、“泼寒胡戏”的来历 | 第134-136页 |
二、起源诸说辨析 | 第136-139页 |
第二节“泼寒胡戏”在中原的流变 | 第139-142页 |
一、“泼寒胡戏”传入中原 | 第139-140页 |
二、“泼寒胡戏”在唐王朝的扬弃 | 第140-142页 |
第三节 敦煌地区的“踏悉磨遮”活动 | 第142-153页 |
一、敦煌地区的“踏悉磨遮”活动 | 第142-146页 |
二、龟兹地区的“苏幕遮”乐舞 | 第146-150页 |
三、“苏幕遮”活动在宋代的遗存:《大傩图》 | 第150-153页 |
第六章 敦煌目连故事:后世目连傩戏的先声 | 第153-177页 |
第一节 敦煌目连故事的构成体系 | 第153-159页 |
一、与目连有关的佛教经、疏 | 第153-154页 |
二、变文、讲经文、缘起、押座文 | 第154-155页 |
三、斋愿文献 | 第155-156页 |
四、石窟壁画中的目连故事 | 第156-157页 |
五、其他文献 | 第157-159页 |
第二节 敦煌目连故事中的饿鬼及地狱要素 | 第159-168页 |
一、佛教经典中的饿鬼书写 | 第159-162页 |
二、佛教经典中的地狱书写 | 第162-164页 |
三、敦煌目连故事中的饿鬼形象和地狱书写 | 第164-168页 |
第三节 敦煌目连故事和后世目连傩戏的发展 | 第168-177页 |
一、目连故事进入后世傩戏的机制 | 第168-170页 |
二、敦煌目连故事中的“破地狱”情节和后世目连傩戏的演绎 | 第170-173页 |
三、敦煌目连故事和后世目连傩戏的伦理化 | 第173-177页 |
第七章 从敦煌斋愿文献看傩活动的“泛化” | 第177-203页 |
第一节 傩仪与节气 | 第177-183页 |
第二节 傩仪和蝗灾 | 第183-192页 |
一、现有的记录蝗灾的敦煌文献 | 第184-186页 |
二、敦煌民众对蝗灾的认识 | 第186-188页 |
三、敦煌文献反映出的民众对蝗灾的应对 | 第188-191页 |
四、后世的“驱蝗傩” | 第191-192页 |
第三节 傩仪与愿求 | 第192-203页 |
一、营建斋文 | 第192-194页 |
二、傩巷斋文 | 第194-195页 |
三、病患斋文 | 第195-197页 |
四、其他斋文 | 第197-203页 |
结语 | 第203-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9页 |
附录:敦煌傩文化资料辑录 | 第219-235页 |
本文所用图版来源说明 | 第235-23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37-238页 |
后记 | 第238-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