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导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不足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贫困医疗救助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 第15-34页 |
·关于开展贫困医疗救助必要性的理论研究 | 第15-23页 |
·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健康与贫困 | 第15-16页 |
·卫生服务公平性理论 | 第16-18页 |
·卫生服务效率理论 | 第18-19页 |
·医疗卫生市场的特殊性与政府职责论 | 第19-21页 |
·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缺失论 | 第21-23页 |
·西方经济学各学派的社会(医疗)救助思想 | 第23页 |
·关于支持贫困医疗救助制度化的实证研究 | 第23-26页 |
·早期医疗救助模式在实践中遇到的内外部问题 | 第23-25页 |
·医疗救助制度化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唯一途径 | 第25-26页 |
·关于UHPP医疗救助模式的实证研究 | 第26-29页 |
·关于城市医疗救助正式制度的实证研究 | 第29-32页 |
·对以往研究的评述及本文希望取得的研究拓展(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健康(患病)因素对贫困家庭生活状况的影响分析 | 第34-58页 |
·健康因素对贫困家庭就业状况的影响:收入角度的分析 | 第34-37页 |
·健康因素对家庭贫困类型的决定作用:静态分析回顾及动态分析拓展 | 第37-45页 |
·健康因素对贫困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支出角度的分析 | 第45-50页 |
·家庭支出结构及所含项目的描述性统计 | 第45-46页 |
·研究健康因素对贫困家庭消费状况影响的理论依据:恩格尔定律及系数 | 第46-47页 |
·健康家庭与患病家庭在支出结构上的差异 | 第47-48页 |
·相对贫困的患病家庭与绝对贫困的健康家庭在支出结构上的差异 | 第48-50页 |
·健康因素从收入和支出双重角度对家庭贫困类型的影响分析 | 第50-55页 |
·调整家庭贫困类型的定义方法 | 第50-51页 |
·影响家庭贫困类型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51-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四章 贫困医疗救助的制度需求源自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公平 | 第58-72页 |
·以往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研究的缺陷 | 第58页 |
·本文公平性研究的理论依据:卫生服务利用的垂直公平与水平公平 | 第58-59页 |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分析单位和主要变量 | 第59页 |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分析方法 | 第59-62页 |
·贫困人群与一般人群卫生服务利用不公平性的洲量结果 | 第62-69页 |
·贫困人群的门诊服务利用概率不如一般人群 | 第62-64页 |
·贫困人群的门诊服务利用频率不如一般人群 | 第64-66页 |
·贫困人群的住院服务利用程度不如一般人群 | 第66-69页 |
·对于卫生服务利用不公平现象的进一步阐释 | 第69-70页 |
·贫困人群患病就医的第一类屏障——有病看不起 | 第69页 |
·贫困人群患病就医的第二类屏障——治疗水平低 | 第69页 |
·贫困人群患病就医的第三类屏障——治疗不彻底 | 第69-70页 |
·研究卫生服务利用不公平性的政策意义 | 第70页 |
·对卫生服务公平性测量指标的评价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城市医疗救助的制度供给:演变过程及当前瓶颈 | 第72-115页 |
·正式制度出台前各地进行有益的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5年3月) | 第72-80页 |
·正式制度出台前国际医疗救助项目在我国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2005年3月) | 第80-81页 |
·城市医疗救助正式制度化和试点阶段(2005年3月~2007年初前后) | 第81-88页 |
·城市医疗救助正式制度的产生过程 | 第81-82页 |
·各试点地区的救助模式比较 | 第82-86页 |
·城市医疗救助试点阶段暴露的问题 | 第86-88页 |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在试点尾声的革新与发展(2007年初前后至今) | 第88-97页 |
·评价各地区制度变革的基本框架一一制度可及性、有效性、充足性和时效性 | 第94页 |
·扩大救助对象的范围、取消重病救助的病种限制和起付线将提高制度可及性 | 第94-95页 |
·兼顾住院和门诊的综合救助模式对减轻受助者的医疗负担更具成本经济效应 | 第95页 |
·根据财政能力适当提高大病重病的救助标准才能做到"尽可能地为受助者减负" | 第95-96页 |
·实施医前救助、简化申请审批程序有助于提高医疗救助制度的时效性 | 第96页 |
·通过逐渐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来扩大救助基金的规模是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第96-97页 |
·现阶段医疗救助制度尚未解决的资金供需矛盾:对城市低保人口大病支出规模的估算 | 第97-102页 |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97-98页 |
·测算思路及结果 | 第98-100页 |
·医疗救助的实际支出与城市贫困人口的大病医疗需求存在差距 | 第100页 |
·医疗救助制度的本质决定了资金供需矛盾的持久性 | 第100-102页 |
·通过提高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克服当前制度瓶颈 | 第102页 |
·对城市医疗救助与农村医疗救助最新模式的比较分析:基于几个典型案例 | 第102-113页 |
·重庆市医疗救助模式的总体特点 | 第103-104页 |
·重庆九龙坡区"按病种定额医前救助"模式分析 | 第104页 |
·重庆渝北区"按比例医前救助"模式分析 | 第104-105页 |
·九龙坡区和渝北区医前救助模式的共性与区别 | 第105-106页 |
·重庆市医疗救助模式的其他经验 | 第106页 |
·重庆市医疗救助模式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 第106-109页 |
·钟祥市"定额医前救助+新农合零起付"模式分析 | 第109-111页 |
·对石门县"两个零起付"模式的解读一一大病医疗费用全额保障模式 | 第111-112页 |
·上海市对医保起付线费用"减负"政策与重庆渝北区模式的区别 | 第112-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创新设计——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免费基本医疗救助模式(以上海市仙霞社区医疗保健利贫项目为例) | 第115-159页 |
·上海市贫困医疗救助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历程 | 第115-119页 |
·上海市贫困医疗救助模式的实施效果 | 第119-121页 |
·上海市贫困医疗救助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121-124页 |
·对基本医疗服务的界定以及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免费基本医疗救助的依据 | 第124-128页 |
·公共财政的功能定位:重点保障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 第125页 |
·基本医疗服务的界定 | 第125-127页 |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免费基本医疗救助的依据 | 第127-128页 |
·仙霞社区贫困人群医疗保健利贫项目的实施方案 | 第128-132页 |
·仙霞社区贫困人群医疗保健利贫项目的实施效果:基于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 | 第132-156页 |
·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132-133页 |
·主要评估指标 | 第133页 |
·影响评估的因素控制与比较分析 | 第133-137页 |
·家庭致贫原因及脱贫阻力 | 第137-138页 |
·医疗保健利贫项目对患者就医行为和费用支出的影响 | 第138-147页 |
·未到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医疗服务的原因 | 第147-148页 |
·实验组居民对免费基本医疗服务的实际利用率(组内) | 第148页 |
·医疗保健利贫项目对救助对象参保意愿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免费基本医疗救助模式对过度医疗需求的有效控制机制 | 第149-152页 |
·救助对象对医疗保健利贫项目的感受和满意度 | 第152-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9页 |
第七章 进一步完善免费基本医疗救助模式的核心问题:受助者的资格认定机制研究 | 第159-169页 |
·测量贫困程度的理论依据及测量指标的选取 | 第159-161页 |
·相关分析变量的定义及说明 | 第161页 |
·所有被调查家庭的总体情况 | 第161-162页 |
·免费基本医疗救助模式的实际覆盖情况 | 第162-164页 |
·救助对象资格认定的实际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4-166页 |
·关于如何完善免费基本医疗救助模式的结论(本章小结) | 第166-169页 |
·低保制度易引发"搭便车"行为,进而造成免费医疗救助模式的额外成本 | 第166页 |
·建立卫生系统甄别救助家庭的特色机制,尽可能减少额外的制度成本 | 第166-169页 |
附录 | 第169-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90-191页 |
后记 | 第191-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