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第12-18页 |
1 基本资料 | 第12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1.2 病例分组 | 第12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2-14页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2.2 中医诊断标准及证候分型 | 第13页 |
2.3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2.4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2.5 剔除标准 | 第14页 |
2.6 中止标准 | 第14页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4页 |
3 治疗方法 | 第14-16页 |
3.1 分组方法 | 第14页 |
3.2 治疗方法 | 第14-16页 |
3.2.1 治疗组(电针结合易筋经综合疗法组) | 第14-16页 |
3.2.2 对照组(电针组) | 第16页 |
3.2.3 针刺意外操作处理 | 第16页 |
4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6-17页 |
4.1 基本项目 | 第16页 |
4.2 视觉模拟分级评定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第16页 |
4.3 WOMAC骨关节炎评分 | 第16-17页 |
4.4 中医证候评分 | 第17页 |
4.5 针刺安全性评价 | 第17页 |
4.6 疗效随访 | 第17页 |
5 统计学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第18-24页 |
1 基本资料 | 第18页 |
2 临床资料改善情况比较 | 第18-23页 |
2.1 VAS值评价 | 第18-19页 |
2.2 WOMAG骨关节炎评分 | 第19-22页 |
2.3 中医证候评分 | 第22-23页 |
3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第23页 |
4 不良反应记录及安全性评价 | 第23页 |
5 脱落病例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 第24-42页 |
1 本研究对治疗膝骨关节炎性痛的作用分析 | 第24-25页 |
2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第25-26页 |
3 中医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第26-32页 |
3.1 中医病因病机 | 第26-27页 |
3.2 中医治疗 | 第27-32页 |
3.2.1 中药内治 | 第28页 |
3.2.2 中药外用 | 第28-29页 |
3.2.3 针灸治疗 | 第29-32页 |
3.2.3.1 针刺疗法 | 第29-30页 |
3.2.3.2 温针疗法 | 第30-31页 |
3.2.3.3 电针疗法 | 第31页 |
3.2.3.4 灸法 | 第31页 |
3.2.3.5 其他疗法 | 第31-32页 |
3.2.4 推拿治疗 | 第32页 |
4 西医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第32-35页 |
4.1 病因病机 | 第32-33页 |
4.2 西医治疗 | 第33-35页 |
4.2.1 一般治疗(非药物治疗) | 第33-34页 |
4.2.2 药物治疗 | 第34页 |
4.2.3 手术治疗 | 第34-35页 |
5 运动疗法治疗KOA的临床应用进展 | 第35-40页 |
5.1 运动疗法的形式 | 第35-37页 |
5.1.1 股四头肌肌力训练 | 第35-36页 |
5.1.2 有氧训练 | 第36-37页 |
5.1.3 水中疗法 | 第37页 |
5.2 有氧运动治疗KOA的作用机制 | 第37-38页 |
5.3 易筋经 | 第38-40页 |
5.4 站桩练习 | 第40页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0-42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附录一 | 第49页 |
附录二 | 第49-50页 |
附录三 | 第50-51页 |
综述 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机制实验研究进展 | 第5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