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3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现实的困境 | 第12-14页 |
·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既往研究中的争论与不足 | 第19-31页 |
·既往研究中的主要争论 | 第20-23页 |
·既往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 | 第23-3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路径 | 第31-34页 |
·分析线索 | 第31-32页 |
·分析视角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国家形象的内涵与要素关系 | 第34-106页 |
第一节 形象的内涵 | 第34-81页 |
·形象的概念分析 | 第34-44页 |
·形象的要素分析 | 第44-76页 |
·形象的结构分析 | 第76-81页 |
第二节 国家形象的内涵 | 第81-106页 |
·国家形象的概念分析 | 第82-90页 |
·国家形象的结构特征 | 第90-94页 |
·国家形象的要素分析 | 第94-106页 |
第三章 国家形象的深层动力结构和权力属性 | 第106-124页 |
第一节 国家形象的深层动力结构 | 第106-115页 |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 第107-108页 |
·国家的需求 | 第108-111页 |
·需求的危机意识 | 第111-113页 |
·需求与权力的内在联系 | 第113-115页 |
第二节 国家形象的权力属性 | 第115-124页 |
·对权力概念的以往研究 | 第115-117页 |
·权力的内涵 | 第117-119页 |
·权力的分类 | 第119-120页 |
·国家形象与权力 | 第120-124页 |
第四章 国家形象的形成、建构与转换 | 第124-151页 |
第一节 国家形象形成和建构的方式与途径 | 第124-136页 |
·国家间直接交往与国家形象的形成 | 第124-128页 |
·大众媒介与国家形象的建构 | 第128-136页 |
第二节 国家形象形成和建构过程中的差异及其整合 | 第136-141页 |
·国家形象差异形成的内在机制 | 第136-140页 |
·国家形象间差异的整合 | 第140-141页 |
第三节 国家形象的转换 | 第141-151页 |
·国家形象实现转换的困境 | 第141-143页 |
·危机与国家形象转换的实现 | 第143-151页 |
第五章 国家形象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分析 | 第151-176页 |
第一节 国家形象的心理学分析 | 第151-159页 |
·国家形象的认识论问题 | 第151-153页 |
·决策者形象认知影响国家间行为的心理学视角 | 第153-159页 |
第二节 决策者形象认知心理与政治角色 | 第159-164页 |
·类型学的分析 | 第160-162页 |
·现实的复杂性与偶然性 | 第162-164页 |
第三节 国家形象与国家间行为 | 第164-176页 |
·知觉对国家信息收集与分类的导向作用 | 第164-170页 |
·评价对国家间行为方向的选择性影响 | 第170-173页 |
·情感对国家间行为选择的定势作用 | 第173-176页 |
第六章 西方世界的中国国家形象 | 第176-207页 |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及现实的困境 | 第176-193页 |
·中国形象被美化的时代 | 第176-178页 |
·转折-中国形象困境的开始 | 第178-185页 |
·中国威胁论 | 第185-188页 |
·令人焦虑的国家 | 第188-193页 |
第二节 对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历程的解释框架 | 第193-207页 |
·深层动力结构分析 | 第193-200页 |
·西方认知中国形象的过程分析 | 第200-203页 |
·西方认知中国形象的结果分析 | 第203-207页 |
第七章 对中国建构国家形象的对策建议 | 第207-228页 |
第一节 西化与中化之争 | 第207-210页 |
·"适合西方口味"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 第208页 |
·"坚持中国本土化"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 第208-209页 |
·"和而不同"的可能性与现实路径 | 第209-210页 |
第二节 "以贡献树形象"的形象建构策略 | 第210-219页 |
·西方文明中的危机和困境 | 第211-214页 |
·面对世界难题,诠释"中国模式" | 第214-219页 |
第三节 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具体对策 | 第219-228页 |
·大众传播:由宣传取向向交流取向转变 | 第219-222页 |
·国家间直接交往:培养善意,建立好感 | 第222-228页 |
结论 | 第228-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39页 |
致谢 | 第239-240页 |
个人简历 | 第24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