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性状的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4页
 1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概述第14-16页
 2 油菜角果的重要性及长角果性状的研究第16-19页
 3 植物数量性状的研究方法第19-22页
 4 分子标记在油菜遗传研究和育种中的应用第22-25页
 5 DNA甲基化研究概述第25-31页
 6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概述及应用第31-34页
第二章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性状的数量遗传特点第34-4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4-35页
   ·材料第34页
   ·方法第34-35页
   ·统计分析第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42页
   ·角果长度的构成性状第35-36页
   ·不同世代角果长度的差异分析第36-37页
   ·F_2群体角果长度的频率分布第37-39页
   ·遗传力估计第39-40页
   ·基因数目估计第40页
   ·F_2群体角果长度与每果粒数的相关性分析第40-42页
 3 讨论第42-44页
第三章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性状的三重测交分析第44-5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4-46页
   ·材料第44页
   ·遗传设计第44-45页
   ·统计分析第45-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53页
   ·角果性状的方差分析第46-47页
   ·角果性状的上位性检验第47-50页
   ·角果性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检验第50-53页
 3 讨论第53-56页
   ·三重测交法对遗传参数的影响第53页
   ·性状的遗传与选择第53-56页
第四章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基因效应分析第56-7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6-60页
   ·材料第56页
   ·遗传设计第56-57页
   ·统计分析第57-6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0-76页
   ·世代均数法遗传模型检验及基因效应分析第60-65页
   ·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析与参数估计第65-73页
   ·各基因效应对总遗传变异的贡献第73-76页
 3 讨论第76-78页
第五章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性状的分子标记第78-8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8-82页
   ·材料第78-79页
   ·方法第79-8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2-86页
   ·油菜基因组DNA纯度的检测第82页
   ·SSR引物筛选第82-83页
   ·SSR标记与角果长度间的连锁分析第83-84页
   ·F_2群体偏离孟德尔比例检测第84-85页
   ·SSR标记间的连锁分析第85页
   ·SSR标记与QTL的连锁关系分析第85-86页
 3 讨论第86-88页
第六章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系的DNA甲基化分析第88-10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9-96页
   ·材料第89-90页
   ·方法第90-9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6-102页
   ·油菜基因组DNA的酶切、连接与预扩增第96-97页
   ·油菜基因组DNA的选择性扩增第97页
   ·油菜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第97-99页
   ·油菜基因组DNA甲基化类型第99-102页
 3 讨论第102-104页
   ·长角果系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第102-103页
   ·长角果系的甲基化类型第103页
   ·MSAP分析法在F_2代中的应用第103-104页
第七章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系的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第104-11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4-110页
   ·材料第104-107页
   ·方法第107-11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0-114页
   ·利用白菜型油菜基因组作探针的分析第110-112页
   ·利用白花芥蓝基因组作探针的分析第112-114页
 3 讨论第114-116页
   ·基因组原位杂交的关键及局限第114-115页
   ·基因组原位杂交在鉴定异源染色体中的应用第115-116页
总体结论第116-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7页
附图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鸢尾属植物的系统学及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研究
下一篇:棉花矮化突变体AS98的遗传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