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鸢尾属植物的系统学及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1 鸢尾属植物研究进展 | 第18-34页 |
·鸢尾名称的由来 | 第18-19页 |
·鸢尾属植物的形态特征 | 第19页 |
·鸢尾属的地理分布 | 第19-23页 |
·世界分布 | 第19-20页 |
·中国分布 | 第20-21页 |
·四川分布 | 第21-23页 |
·鸢尾属植物分类 | 第23-26页 |
·鸢尾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分类 | 第23-25页 |
·鸢尾在园艺上常见的分类 | 第25-26页 |
·鸢尾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 | 第26-31页 |
·孢粉学 | 第26-27页 |
·细胞学 | 第27-28页 |
·分子生物学 | 第28-29页 |
·繁殖与育种 | 第29-3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4页 |
第二章 鸢尾属植物的形态学研究 | 第34-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内类群和外类群选择 | 第35-36页 |
·性状的选择和编码 | 第36-37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7页 |
2 结果 | 第37页 |
3 讨论 | 第37-42页 |
·白花马蔺和马蔺的关系 | 第37-40页 |
·四川鸢尾、薄叶鸢尾和锐果鸢尾之间的关系 | 第40-41页 |
·蝴蝶花、扁竹兰和扇形鸢尾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鸢尾属植物的孢粉学研究 | 第42-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供试材料 | 第43-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白花马蔺 | 第44页 |
·马蔺 | 第44-45页 |
·四川鸢尾 | 第45页 |
·薄叶鸢尾 | 第45页 |
·锐果鸢尾 | 第45页 |
·蝴蝶花 | 第45页 |
·扁竹兰 | 第45页 |
·鸢尾 | 第45-46页 |
·溪荪 | 第46页 |
·德国鸢尾 | 第46页 |
·黄菖蒲 | 第46页 |
·扇形鸢尾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56页 |
·鸢尾属植物花粉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的一致性 | 第47页 |
·白花马蔺和马蔺的关系 | 第47页 |
·四川鸢尾、薄叶鸢尾和锐果鸢尾的关系 | 第47-48页 |
·蝴蝶花、扁竹兰和扇形鸢尾的关系 | 第48页 |
·11种1变种鸢尾植物花粉的演化关系 | 第48-49页 |
·鸢尾属各亚属的花粉形态特征 | 第49-56页 |
第四章 基于ITS序列的鸢尾属植物系统与演化关系 | 第56-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1页 |
·材料 | 第57页 |
·方法 | 第57-61页 |
·总DNA提取 | 第57-58页 |
·PCR扩增 | 第58-59页 |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及纯化 | 第59页 |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 第59-60页 |
·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2 结果 | 第61页 |
·ITS序列分析 | 第61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61页 |
3 讨论 | 第61-66页 |
·白花马蔺和马蔺的关系 | 第61-62页 |
·四川鸢尾、薄叶鸢尾和锐果鸢尾的关系 | 第62页 |
·扇形鸢尾、蝴蝶花和扁竹兰的关系 | 第62-66页 |
第五章 鸢尾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 第66-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材料 | 第67页 |
·方法 | 第67-68页 |
2 结果 | 第68-70页 |
·无附属物亚属 | 第68页 |
·白花马蔺 | 第68页 |
·马蔺 | 第68页 |
·金脉鸢尾 | 第68页 |
·鸡冠状附属物亚属 | 第68-69页 |
·蝴蝶花 | 第68-69页 |
·鸢尾 | 第69页 |
·扁竹兰 | 第69页 |
·须毛状附属物亚属 | 第69-70页 |
·德国鸢尾 | 第69页 |
·四川鸢尾 | 第69页 |
·薄叶鸢尾 | 第69页 |
·锐果鸢尾 | 第69-70页 |
3 讨论 | 第70-78页 |
第六章 鸢尾属植物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 | 第78-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材料 | 第79页 |
·方法 | 第79-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2页 |
·花粉活力和花药颜色变化 | 第80-81页 |
·四川鸢尾、薄叶鸢尾、锐果鸢尾和德国鸢尾 | 第80页 |
·白花马蔺、马蔺、溪荪和黄菖蒲 | 第80-81页 |
·蝴蝶花、扁竹兰和鸢尾 | 第81页 |
·柱头可授性及颜色变化 | 第81-82页 |
·四川鸢尾、薄叶鸢尾、锐果鸢尾和德国鸢尾 | 第81-82页 |
·白花马蔺、马蔺、溪荪和黄菖蒲 | 第82页 |
·蝴蝶花、扁竹兰和鸢尾 | 第82页 |
3 讨论 | 第82-85页 |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 | 第82-83页 |
·生殖策略 | 第83-85页 |
第七章 鸢尾属植物的种子休眠与萌发研究 | 第85-10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89页 |
·试验材料 | 第87-89页 |
·生活力测试 | 第88页 |
·种子吸水量的测定 | 第88页 |
·层积处理 | 第88页 |
·去除种皮和不去除种皮发芽 | 第88页 |
·去1/3胚乳发芽和去种皮发芽 | 第88-89页 |
·光照与黑暗处理 | 第89页 |
·土壤基质处理 | 第89页 |
·恒温与变温处理 | 第8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2页 |
·生活力测试 | 第89页 |
·种子吸水量的测定 | 第89-90页 |
·层积处理 | 第90页 |
·去除种皮和不去除种皮种子发芽 | 第90-91页 |
·光照与黑暗处理 | 第91页 |
·土壤基质处理 | 第91页 |
·恒温与变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91-92页 |
3 讨论 | 第92-100页 |
·四种鸢尾属植物种子的休眠特性 | 第92页 |
·四种鸢尾属植物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 | 第92-93页 |
·不同物种的种子休眠和萌发的特性 | 第93-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著情况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