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9-20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一) 农业生产布局研究 | 第11页 |
(二) 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 | 第11-13页 |
(三) 种植业区域布局研究 | 第13-15页 |
(四) 简要述评 | 第15页 |
三、本文的农作物选择 | 第15-16页 |
四、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三)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五、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种植业区域布局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第20-22页 |
(一) 绝对优势理论 | 第20页 |
(二) 相对优势理论 | 第20-21页 |
(三) 要素禀赋理论 | 第21-22页 |
(四) 比较优势理论的启示 | 第22页 |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 | 第22-25页 |
(一) 增长极理论 | 第22-23页 |
(二)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第23-24页 |
(三) 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启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四川省种植业发展现状 | 第25-41页 |
一、自然资源条件 | 第25-27页 |
(一) 自然地理特点 | 第25页 |
(二) 农业气候资源 | 第25-26页 |
(三) 土地资源及土壤 | 第26页 |
(四) 水资源 | 第26-27页 |
二、种植业生产发展概况 | 第27-30页 |
(一) 主要农作物品种 | 第27页 |
(二) 主要农作物生产发展情况 | 第27-29页 |
(三) 种植业产值 | 第29-30页 |
三、种植业结构分析 | 第30-33页 |
(一)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结构变化 | 第30-31页 |
(二) 主要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变化 | 第31-32页 |
(三) 主要经济作物内部结构变化 | 第32-33页 |
四、种植业区域布局概况 | 第33-41页 |
(一) 主要粮食作物地区分布 | 第33-36页 |
(二) 主要经济作物地区分布 | 第36-39页 |
(三) 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四川省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 | 第41-54页 |
一、比较优势指数测算的原理与方法 | 第41-42页 |
二、实证分析 | 第42-52页 |
(一) 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指数测定与分析 | 第42-47页 |
(二) 主要经济作物比较优势指数测定与分析 | 第47-52页 |
三、区域种植业作物调整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四川省种植业区划 | 第54-63页 |
一、种植业布局条件分析 | 第54-56页 |
(一) 自然条件 | 第54-55页 |
(二) 社会经济条件 | 第55页 |
(三) 技术条件 | 第55-56页 |
二、种植业区划的方法原理与指标选择 | 第56-58页 |
(一) 主成分分析方法原理 | 第56页 |
(二) 聚类分析方法原理 | 第56-57页 |
(三) 指标选择 | 第57-58页 |
三、实证分析 | 第58-63页 |
(一) 主成分分析 | 第58-60页 |
(二) 聚类分析 | 第60-61页 |
(三) 四川省种植业区划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第六章 四川省种植业区域优化布局 | 第63-69页 |
一、四川省种植业区域优化布局方案 | 第63-66页 |
(一) 指导思想 | 第63页 |
(二) 布局依据 | 第63-64页 |
(三) 布局方案 | 第64-66页 |
二、四川省种植业区域布局对策 | 第66-69页 |
(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 第66页 |
(二) 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各方主体参与种植业布局的积极性 | 第66页 |
(三) 进一步编制农业生产布局规划,深化种植业布局 | 第66-67页 |
(四) 扶持优势农作物和核心区优先发展,巩固生产优势 | 第67页 |
(五) 采取针对性发展策略,分类指导农作物生产 | 第67页 |
(六) 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产销衔接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