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涵义及其测定和计算方法 | 第16-17页 |
·气孔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17-19页 |
·植物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的原理 | 第19页 |
·植物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的测定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植物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20-21页 |
·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气孔及光合作用的关系 | 第21-22页 |
·光合作用后的生理生化过程对碳同位素的分馏 | 第22-23页 |
·作物水分利用率及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关系 | 第23-26页 |
·碳同位素分辨率在作物育种中应用 | 第26-28页 |
·碳同位分辨率替代指标的研究 | 第28-31页 |
第二章 三个生态区春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与产量、叶片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关系 | 第31-46页 |
·引言 | 第31-32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32-36页 |
·材料 | 第32页 |
·试验点条件 | 第32-34页 |
·试验设计 | 第34-35页 |
·测定的内容及方法 | 第35-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结果 | 第36-41页 |
·不同试验点间各指标的差异 | 第36页 |
·不同试验点碳同位素分辨率与产量、灰分含量、比叶重及相对含水量的关系 | 第36-37页 |
·不同试验点碳同位素分辨率分辨率与气体交换参数的关系 | 第37页 |
·不同试验点三种材料类型间各指标的差异 | 第37-41页 |
·讨论 | 第41-46页 |
·水分状况对所测指标的影响 | 第41-42页 |
·Δ~(13)C 与产量、生物量以及收获系数的关系 | 第42-44页 |
·Δ~(13)C 与灰分含量及比叶重的关系 | 第44页 |
·Δ~(13)C 与光合气体交换参数以及水分状况参数的关系 | 第44-45页 |
·不同试验点三种材料类型地方品种、高代材料及育成品种)各指标的差异 | 第45-46页 |
第三章 三种土壤水分条件下春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与产量、矿质元素以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关系 | 第46-63页 |
·引言 | 第4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6-48页 |
·材料 | 第46-47页 |
·试验地自然概况 | 第47页 |
·试验处理 | 第47页 |
·测定项目 | 第47-48页 |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结果 | 第48-59页 |
·不同基因型小麦拔节期整株、开花期旗叶以及成熟期籽粒碳同位素分辨率 | 第48页 |
·不同水分处理及小麦不同器官中碳同位素分辨率、产量、蒸腾效率以及收获系数的变化 | 第48-50页 |
·不同水分处理下及不同器官中灰分含量和三种矿质元素的变化 | 第50-53页 |
·不同水分处理下Δ~(13)C 与灰分含量、三种矿质元素的关系 | 第53-55页 |
·不同水分处理下籽粒Δ~(13)C 与蒸腾效率、产量、收获系数、物候期的关系 | 第55-56页 |
·拔节期以及开花期气体交换参数及其与碳同位素分辨率的关系 | 第56-59页 |
·讨论 | 第59-63页 |
·不同管栽水分处理对碳同位素分辨率及灰分含量影响 | 第59-60页 |
·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碳同位素分辨率与灰分含量、矿质元素的关系 | 第60-62页 |
·碳同位素分辨率与产量、收获系数的关系 | 第62页 |
·碳同位素分辨率与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关系 | 第62-63页 |
第四章 不同年份春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与产量、灰分含量以及茎杆中碳水化合物的关系 | 第63-78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7页 |
·试验材料 | 第64页 |
·试验点条件 | 第64-66页 |
·试验设计 | 第66页 |
·测定的内容及方法 | 第66-67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7页 |
·结果 | 第67-73页 |
·不同年份间气候条件及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 第67页 |
·不同年份间碳同位素分辨率、产量、收获系数及灰分含量的差异 | 第67-68页 |
·不同年份碳同位素分辨率与产量、收获系数及灰分含量的关系 | 第68页 |
·比茎杆重、三种碳水化合物含量在不同基因型间及不同采样时期间的差异 | 第68-72页 |
·碳同位分辨率与比茎杆重、三种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积累和转运效率间的关系 | 第72-73页 |
·讨论 | 第73-78页 |
·不同年份水分状况对所测指标的影响 | 第73-74页 |
·产量、收获系数、灰分含量和Δ~(13)C 间的关系 | 第74-75页 |
·碳水化合物以及比茎杆重与碳同位素分辨率的关系 | 第75-78页 |
第五章 三个杂交组合的F6 代碳同位素分辨率及产量表现 | 第78-85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78-79页 |
·材料 | 第78页 |
·试验点条件 | 第78-79页 |
·试验设计 | 第79页 |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 第79页 |
·结果 | 第79-85页 |
·F6 代品系碳同位分辨率表现 | 第79-81页 |
·银川及固原试验点F6 代的产量表现 | 第81-83页 |
·F6 代产量与碳同位素分辨率的关系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之处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页 |
·创新之处 | 第85-87页 |
第七章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9页 |
缩略词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