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榆林卫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特色和创新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明代榆林卫的设置 | 第16-30页 |
·榆林卫的设置原因 | 第16-18页 |
·蒙古势力的不断南下 | 第16-17页 |
·榆林地区的形胜 | 第17-18页 |
·榆林卫的设立过程 | 第18-21页 |
·明初对榆林地区的管理 | 第18-19页 |
·榆林地区防御形势的变化与防御设施的加强 | 第19-21页 |
·榆林卫防御体系的完成 | 第21-26页 |
·榆林城的修建与移驻榆林 | 第21-22页 |
·榆林卫诸边堡的修筑 | 第22-26页 |
·榆林卫边墙的修筑 | 第26-30页 |
·榆林卫边墩的增加 | 第26-27页 |
·榆林卫边墙的修筑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榆林卫的建置 | 第30-43页 |
·榆林卫的防守区域 | 第30-31页 |
·榆林卫的职官 | 第31-34页 |
·榆林镇城的官署及职官 | 第31-33页 |
·各城堡官署 | 第33-34页 |
·榆林卫的军制 | 第34-39页 |
·明朝前期的军制 | 第34-35页 |
·兵员及组成 | 第35-36页 |
·其兵员配置 | 第36-38页 |
·军器装备 | 第38-39页 |
·榆林卫的人口 | 第39-41页 |
·榆林卫人口的来源 | 第39-40页 |
·榆林卫的人口 | 第40-41页 |
·榆林卫的交通 | 第41-43页 |
·榆林到陕西布政司 | 第41-42页 |
·榆林到京师及东部六边 | 第42页 |
·榆林到陕西行布政司辖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榆林卫的军需供应 | 第43-55页 |
·榆林卫的屯田 | 第43-45页 |
·屯田的原因 | 第43页 |
·屯田的面积 | 第43-44页 |
4 1.3 屯田的分布区域 | 第44-45页 |
·榆林卫的水利 | 第45-46页 |
·利用自然水利条件 | 第45-46页 |
·围湖造田与兴修水利 | 第46页 |
·榆林卫的盐政 | 第46-49页 |
·榆林卫兴举盐政的原因 | 第47页 |
·榆林卫的盐场 | 第47-48页 |
·榆林卫的盐政 | 第48-49页 |
·马政和茶政 | 第49-51页 |
·榆林卫马政的兴起 | 第49页 |
·榆林卫的马政 | 第49-50页 |
·榆林卫的茶政 | 第50-51页 |
·榆林卫商品经济与茶马互市 | 第51-55页 |
·榆林卫的商品经济 | 第51页 |
·蒙汉互市 | 第51-55页 |
第五章 明末的榆林卫 | 第55-70页 |
·弊窦丛生 | 第55-59页 |
·军屯的破坏 | 第55-57页 |
·拖欠军晌严重 | 第57-59页 |
·天灾频仍 | 第59-64页 |
·明代榆林卫自然灾害的灾况及特征 | 第59-62页 |
·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62-63页 |
·自然灾害与社会动乱 | 第63-64页 |
·农民起义军在榆林卫的活动 | 第64-66页 |
·农民起义的早期活动 | 第64页 |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第64-66页 |
·原地坚持斗争的起义军 | 第66页 |
·榆林卫驻军的削减 | 第66-68页 |
·镇压农民起义 | 第66-67页 |
·兵变与外调 | 第67-68页 |
·榆林卫职能转变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资料 | 第72-75页 |
书籍文献 | 第72-74页 |
参考论文 | 第74页 |
学位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