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8页 |
(一) 父教的必要性 | 第14-16页 |
(二) 父教的可能性 | 第16-17页 |
(三) 父教相对缺乏 | 第17-18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3页 |
(一) 父教 | 第18-21页 |
(二) 小学生 | 第21-22页 |
(三) 成长 | 第22-23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3-26页 |
(一)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3页 |
(二) 研究方法与工具 | 第23-24页 |
(三) 研究假设 | 第24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第26-38页 |
一、理论背景 | 第26-29页 |
(一) 生态学理论 | 第26-27页 |
(二) 家庭系统理论 | 第27-28页 |
(三) 依恋理论 | 第28-2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9-34页 |
(一) 关于父教的重要性之研究 | 第30-31页 |
(二) 相关的量化研究 | 第31-33页 |
(三) 关于父职教育的研究 | 第33-34页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第34-38页 |
(一) 父教的划分维度研究 | 第35-36页 |
(二) 父亲角色的研究 | 第36-37页 |
(三) 父教对孩子影响的研究 | 第37页 |
(四) 影响父教的因素的研究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现状调查 | 第38-65页 |
一、父亲问卷 | 第38-53页 |
(一) 调查抽样方法及发放和回收情况 | 第38页 |
(二) 问卷的填答情况 | 第38-53页 |
二、孩子问卷 | 第53-61页 |
(一) 调查抽样方法及发放和回收情况 | 第53页 |
(二) 问卷填答情况 | 第53-61页 |
三、对特殊家庭的孩子及父亲的访谈 | 第61-65页 |
(一) 对孩子的访谈结果 | 第62-64页 |
(二) 对父亲的访谈结果 | 第64-65页 |
第四章 调查结果分析 | 第65-86页 |
一、父教与小学生各个方面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71页 |
(一) 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孩子的成长 | 第65页 |
(二) 父亲在工作中的职位与孩子的成长 | 第65页 |
(三) 父亲的闲暇时间与孩子的成长 | 第65-66页 |
(四) 父亲的儿童观与孩子的成长 | 第66页 |
(五) 父亲的亲子观与孩子的成长 | 第66页 |
(六) 父亲的教子观与孩子的成长 | 第66-67页 |
(七) 父亲的辅导班参加情况、参加意愿、阅读教子书籍情况与孩子的成长 | 第67页 |
(八) 表扬情境及方式与孩子的成长 | 第67-68页 |
(九) 惩罚情境及方式与孩子的成长 | 第68页 |
(十) 家庭参与学校教育观念态度、参与渠道、参与程度与孩子的成长 | 第68-69页 |
(十一) 父亲的生活常规指导与孩子的成长 | 第69页 |
(十二) 父亲的人际关系指导与孩子的成长 | 第69页 |
(十三) 父亲的情绪行为问题处理与孩子的成长 | 第69-70页 |
(十四) 父亲对学校相关活动的参与与孩子成长 | 第70页 |
(十五) 父亲四个层面的指导及参与与孩子的成长 | 第70-71页 |
二、孩子、父亲自身及家庭等因素与父教的差异显著性及相关分析 | 第71-83页 |
(一) 孩子年级与父教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71-72页 |
(二) 孩子性别与父教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72页 |
(三) 父亲是否是独生子女与父教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72-73页 |
(四) 母亲是否是独生子女与父教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73-74页 |
(五) 父亲文化程度与父教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74-75页 |
(六) 母亲文化程度与父教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75-76页 |
(七) 父亲工作职位与父教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76-77页 |
(八) 父亲闲暇时间与父教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77-78页 |
(九) 母亲闲暇时间与父教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78-79页 |
(十) 母亲的态度与父教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79-80页 |
(十一) 祖父母参与的多少与父教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80页 |
(十二) 是否参加辅导班与父教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80-81页 |
(十三) 参加辅导班的意愿与父教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81-82页 |
(十四) 阅读教子书籍情况与父教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82-83页 |
三、父亲理想中与实际中的父教之对比分析 | 第83-8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6-104页 |
一、调查结果及假设检验 | 第86-89页 |
(一) 调查结果 | 第86-89页 |
(二) 假设检验 | 第89页 |
二、小学生父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89-94页 |
(一) 父亲角色意识模糊,教育观念陈旧 | 第89-91页 |
(二) 父教程度总体较低,内容局限 | 第91-92页 |
(三) 父亲自我感觉良好,再学习意识薄弱 | 第92-93页 |
(四) 教育方式总体较极端,缺乏理性 | 第93-94页 |
三、对策分析 | 第94-104页 |
(一) 给父亲的建议 | 第94-98页 |
(二) 给母亲及家庭的建议 | 第98-99页 |
(三) 给学校、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 第99-101页 |
(四) 对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建议 | 第101-104页 |
结语 | 第104-105页 |
附录一:父教调查问卷之父亲卷 | 第105-109页 |
附录二:父教调查问卷之孩子卷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后记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