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区石宕遗迹景观开发研究--以温岭长屿硐天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10-11页 |
1. 石宕遗迹的开发利用 | 第11-20页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1页 |
·石宕遗迹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1-13页 |
·必要性 | 第11页 |
·可行性 | 第11-13页 |
·景观资源 | 第11页 |
·理念转变 | 第11-12页 |
·景观基础 | 第12页 |
·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石宕遗迹开发利用实践 | 第13-19页 |
·国外石宕遗迹开发利用实例 | 第13-16页 |
·国内石宕遗迹开发利用实例 | 第16-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2. 浙江地区石宕遗迹资源概述 | 第20-28页 |
·浙江地理环境 | 第20页 |
·浙江采石历史 | 第20-21页 |
·采石历史 | 第20页 |
·采石方式 | 第20-21页 |
·浙江采石文化 | 第21-25页 |
·浙江地质构造与采石文化 | 第22页 |
·浙江水系与采石文化 | 第22-23页 |
·浙江气候条件与采石文化 | 第23页 |
·浙江地区建筑与采石文化 | 第23-24页 |
·浙江地区采石风俗 | 第24-25页 |
·浙江地区石宕遗迹资源 | 第25-27页 |
·景观资源 | 第25-26页 |
·石硐 | 第25页 |
·山体 | 第25-26页 |
·水体 | 第26页 |
·石作 | 第26页 |
·植物 | 第26页 |
·文化资源 | 第26-27页 |
·采石历史 | 第26页 |
·采石工艺 | 第26页 |
·石作工艺 | 第26页 |
·石乡文化 | 第26-27页 |
·教育科普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3. 温岭长屿硐天石宕遗迹景观开发实例分析 | 第28-49页 |
·温岭长屿硐天景区概况 | 第28-31页 |
·温岭市概况 | 第28页 |
·长屿硐天概况 | 第28-29页 |
·长屿采石历史 | 第29-30页 |
·长屿采石工艺 | 第30-31页 |
·长屿采石遗址 | 第31页 |
·温岭长屿石宕特色与资源评价 | 第31-35页 |
·长屿石宕特色 | 第31-33页 |
·长屿采石文化 | 第33页 |
·资源评价 | 第33-35页 |
·景观资源 | 第33-34页 |
·科研资源 | 第34页 |
·历史文化资源 | 第34-35页 |
·温岭长屿硐天景区开发情况 | 第35-38页 |
·凌霄硐 | 第35-36页 |
·八仙岩 | 第36页 |
·双门硐 | 第36页 |
·观夕硐 | 第36-37页 |
·水云硐 | 第37-38页 |
·石园 | 第38页 |
·温岭长屿硐天景区开发分析 | 第38-43页 |
·景区开发评价 | 第38-40页 |
·景区开发存在问题 | 第40-43页 |
·建设性破坏 | 第40-42页 |
·生产性破坏 | 第42页 |
·资源未充分利用 | 第42页 |
·多头管理矛盾突出 | 第42-43页 |
·对策与建议 | 第43-46页 |
·景区开发指导思想 | 第43页 |
·景区开发建议 | 第43-45页 |
·景区开发措施 | 第45-46页 |
·游览功能 | 第45页 |
·石文化展示功能 | 第45页 |
·宗教功能 | 第45页 |
·科普教育功能 | 第45页 |
·保持保护 | 第45-46页 |
·大型活动 | 第46页 |
·长屿硐天景区代表性 | 第46-48页 |
·开采历史、范围与类型的代表性 | 第46页 |
·采石文化的代表性 | 第46页 |
·开发历程的代表性 | 第46-47页 |
·开发存在问题的代表性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4. 浙江石宕地区景观开发分析 | 第49-58页 |
·浙江各地石宕开发情况概述 | 第49-50页 |
·开发概况 | 第49页 |
·存在问题 | 第49-50页 |
·开发思路局限 | 第49页 |
·开发建设随意 | 第49-50页 |
·开发管理混乱 | 第50页 |
·浙江地区石宕遗迹景观开发原则 | 第50-51页 |
·指导思想 | 第50页 |
·开发原则 | 第50-51页 |
·保护原则 | 第50页 |
·可持续原则 | 第50-51页 |
·尊重特色原则 | 第51页 |
·注重安全原则 | 第51页 |
·石宕遗迹景观开发措施 | 第51-56页 |
·景观开发方式 | 第52页 |
·石宕各景观要素的利用手法 | 第52-56页 |
·山体 | 第52-53页 |
·植物 | 第53-54页 |
·水体 | 第54页 |
·石硐 | 第54-55页 |
·石作 | 第55页 |
·建筑 | 第55-56页 |
·其他 | 第56页 |
·专业技术支撑 | 第56页 |
·石宕遗迹景观开发管理 | 第56-57页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第56页 |
·加强规划引导 | 第56-57页 |
·加强经营管理 | 第57页 |
·完善评估反馈体系 | 第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5. 结论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63页 |
导师简介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