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鱼田堡煤矿矿井充水条件分析及治理方案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24页 |
| ·概述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矿井充水条件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矿区水文地质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及难点 | 第15-17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难点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矿区概况 | 第19-24页 |
| ·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9页 |
| ·矿区经济概况 | 第19-20页 |
| ·矿区资源及开发利用 | 第20-22页 |
| ·矿区内前人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 第22-24页 |
| 第2章 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4-30页 |
| ·自然地理 | 第24-26页 |
| ·气象 | 第24-25页 |
| ·水文 | 第25页 |
|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 ·地层岩性 | 第26-29页 |
| ·地质构造 | 第29-30页 |
| 第3章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35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述 | 第30页 |
| ·矿区含、隔水层划分 | 第30-31页 |
| ·含水层划分 | 第30-31页 |
| ·隔水层划分 | 第31页 |
| ·矿区岩溶发育特征 | 第31-32页 |
| ·矿区含水层富水性 | 第32-33页 |
| ·老窑水 | 第33页 |
| ·矿区地下水的补、径、排 | 第33-35页 |
| ·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补、径、排 | 第33页 |
| ·开采条件下地下水的补、径、排 | 第33-35页 |
| 第4章 矿井充水条件分析 | 第35-69页 |
| ·矿井涌水量特征分析 | 第35-43页 |
| ·矿井涌水量随时间和采空区面积增大的变化特征 | 第35-36页 |
| ·矿井涌水量与降雨量的关系特征 | 第36-39页 |
| ·矿井东、西两翼的涌水量差异 | 第39-40页 |
| ·主要生产水平涌水量特征 | 第40-42页 |
| ·开采煤层涌水情况 | 第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水化学特征分析 | 第43-46页 |
| ·水样的采集及样品分布 | 第43-44页 |
| ·矿井不同开采水平处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特征 | 第44-46页 |
| ·矿区地下水的水量均衡分析 | 第46-48页 |
| ·均衡区与均衡期 | 第46-47页 |
| ·水均衡方程 | 第47页 |
| ·矿区地下水均衡计算 | 第47-48页 |
| ·充水水源分析 | 第48-52页 |
| ·大气降水水源 | 第48-49页 |
| ·地表水水源 | 第49-50页 |
| ·地下水水源 | 第50-51页 |
| ·老窑水水源 | 第51-52页 |
| ·充水通道分析 | 第52-66页 |
| ·充水岩层裂隙通道 | 第52-53页 |
| ·采矿造成的裂隙通道——顶板冒裂带 | 第53-65页 |
| ·封闭不良的钻孔 | 第65-66页 |
| ·影响充水强度的因素分析 | 第66-67页 |
| ·充水岩层出露和接受补给条件 | 第66页 |
| ·矿床的边界条件 | 第66-67页 |
| ·矿井充水水文地质概念模式 | 第67-69页 |
| 第5章 治理方案 | 第69-73页 |
| ·地表防渗 | 第69-70页 |
| ·地面截流 | 第70-71页 |
| ·井下截流 | 第71-72页 |
| ·封堵钻孔 | 第72-7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