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多金属结核合成锂离子筛与吸附基础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 第15-41页 |
·深海多金属结核的研究现状 | 第15-28页 |
·多金属结核中矿物质的来源 | 第15-17页 |
·多金属结核的形成过程 | 第17-19页 |
·多金属结核的矿物物相 | 第19-23页 |
·多金属结核的利用现状 | 第23-28页 |
·世界锂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 | 第28-32页 |
·锂资源的分布 | 第28-30页 |
·锂资源的开发现状 | 第30-32页 |
·从盐湖锂资源中提锂技术 | 第32-36页 |
·沉淀法 | 第33页 |
·溶剂萃取法 | 第33-34页 |
·碳化法 | 第34页 |
·许氏法 | 第34页 |
·离子筛吸附法 | 第34-36页 |
·国内外合成离子筛情况 | 第36-38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及研究内容 | 第38-41页 |
·研究背景 | 第38-39页 |
·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第41-51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1-42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42-44页 |
·实验方法与工艺流程 | 第44-46页 |
·离子筛前驱体的制备 | 第44-45页 |
·离子筛前驱体脱锂 | 第45页 |
·离子筛吸附锂 | 第45-46页 |
·样品的检测方法 | 第46-51页 |
第三章 深海多金属结核中元素赋存状态 | 第51-85页 |
·原料来源 | 第51-53页 |
·原料制备流程 | 第53-55页 |
·多金属结核外部特征及内部构造 | 第55-59页 |
·外部特征 | 第55页 |
·内部构造 | 第55-59页 |
·多金属结核的显微构造 | 第59-62页 |
·实验用多金属结核的矿物组成 | 第62-65页 |
·主要元素赋存状态 | 第65-77页 |
·各元素的相关性 | 第77-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离子筛前驱体的合成研究 | 第85-125页 |
·合成前驱体的热分析 | 第85-95页 |
·多金属结核的TG-DSC热分析 | 第85-87页 |
·多金属结核与LiCl·H_20的热分析 | 第87-89页 |
·多金属结核与LiNO_3·3H_2O的热分析 | 第89-91页 |
·多金属结核与LiOH的热分析 | 第91-93页 |
·不同锂化合物的热分析对比 | 第93-95页 |
·前驱体合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95-113页 |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96-107页 |
·焙烧时间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锂锰摩尔比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升温速率的影响 | 第110-113页 |
·前驱体的SEM检测 | 第113-115页 |
·前驱体的TEM检测 | 第115-116页 |
·前驱体的XPS检测 | 第116-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结核中元素热力学行为与合成前驱体反应 | 第125-149页 |
·焙烧过程中二氧化锰和针铁矿的物质平衡图 | 第125-127页 |
·铜在焙烧过程中的行为 | 第127-132页 |
·形成CuMn_2O_4的热力学 | 第127-129页 |
·形成CuFe_2O_4的热力学 | 第129-132页 |
·钴在焙烧过程中的行为 | 第132-136页 |
·钴锰氧化物物质平衡图 | 第132-133页 |
·形成CoFe_2O_4的热力学 | 第133-136页 |
·镍在焙烧过程中的行为 | 第136-140页 |
·形成NiMn_2O_4的热力学 | 第136-138页 |
·形成NiFe_2O_4的热力学 | 第138-140页 |
·铁锰在焙烧过程中的行为 | 第140-144页 |
·复合氧化物的形成过程 | 第144-147页 |
·前驱体的形成反应 | 第147-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六章 前驱体中锂的脱出研究 | 第149-185页 |
·水溶液的性质 | 第149-151页 |
·LiCl的溶解度 | 第149页 |
·溶质LiCl的活度系数 | 第149-150页 |
·盐酸溶液的蒸汽压 | 第150-151页 |
·前驱体中锂脱出的热力学 | 第151-156页 |
·锂脱出的路径 | 第151-152页 |
·前驱体脱锂的Eh-pH图 | 第152-156页 |
·前驱体脱锂的影响因素 | 第156-163页 |
·锂锰比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时间的影响 | 第157-158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158-159页 |
·酸浓度的影响 | 第159页 |
·粒度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液固比的影响 | 第160-161页 |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161页 |
·合理的锂脱出工艺条件 | 第161-163页 |
·脱锂前驱体的XRD检测 | 第163页 |
·锂脱出的动力学研究 | 第163-182页 |
·动力学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 第163-167页 |
·动力学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167-175页 |
·酸洗脱锂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75-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185页 |
第七章 离子筛吸附锂的研究 | 第185-221页 |
·影响吸附的因素 | 第185-190页 |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185页 |
·初始锂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185-186页 |
·pH的影响 | 第186-187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187-188页 |
·粒度的影响 | 第188页 |
·液固比的影响 | 第188-189页 |
·吸附的合适条件 | 第189-190页 |
·pH滴定曲线 | 第190页 |
·吸附等温曲线 | 第190-195页 |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195-204页 |
·吸附动力学分类 | 第195-196页 |
·吸附动力学方程 | 第196-200页 |
·离子筛吸附锂的动力学 | 第200-204页 |
·吸附后离子筛的检测 | 第204-209页 |
·XRD检测 | 第204-205页 |
·SEM检测 | 第205-207页 |
·TEM检测 | 第207-209页 |
·离子筛饱和吸附容量 | 第209页 |
·静态饱和吸附容量 | 第209页 |
·动态饱和吸附容量 | 第209页 |
·离子筛对锂的选择性 | 第209-211页 |
·锂的分离因数 | 第209-210页 |
·从低锂复杂溶液中分离锂 | 第210-211页 |
·离子筛再生与循环吸附 | 第211-212页 |
·离子筛中铜钴镍的行为 | 第212-218页 |
·实验原料与过程 | 第213页 |
·未掺杂离子筛的吸附 | 第213-215页 |
·掺杂离子筛的吸附 | 第215-218页 |
·本章小结 | 第218-221页 |
第八章 总结论 | 第221-225页 |
·本论文的总结论 | 第221-224页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24-225页 |
致谢 | 第225-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43页 |
附录A 发表论文及获得成果 | 第243-247页 |
附录B 论文查新报告 | 第247-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