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域外之爪"与"开端" | 第12-37页 |
| ·萨义德的独特性及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萨义德自述萨义德:意图与方法 | 第24-37页 |
| 第二章 作为"连续"的文学艺术批评:两个关键词 | 第37-89页 |
| ·"流亡性"与萨义德诗学思想 | 第37-65页 |
| ·沉溺于流亡感:对奥尔巴赫和阿诺德的误读 | 第37-52页 |
| ·作为文学批评之文化基因的"流亡性" | 第52-61页 |
| ·"流亡性"的吊诡:从"反本质"绕回"本质" | 第61-65页 |
| ·"现世性"的文化角斗士 | 第65-89页 |
| ·超越"文本性"的世俗批评 | 第65-76页 |
| ·"现世性":一种反抗式的批判 | 第76-83页 |
| ·"现世性"的无奈:"一般"还是"普遍"的两难抉择 | 第83-89页 |
| 第三章 萨义德文学艺术批评的逻辑演绎与基本构成 | 第89-134页 |
| ·萨义德文学艺术批评的逻辑演绎 | 第89-119页 |
| ·作者·文本·读者观 | 第89-99页 |
| ·真·善·美要素 | 第99-111页 |
| ·钢琴演奏:通往私人记忆的心灵对位 | 第111-119页 |
| ·萨义德文学艺术批评的基本构成 | 第119-134页 |
| ·"人文主义"与"民主"的嫁接 | 第119-125页 |
| ·针对"经典"问题的讨论 | 第125-130页 |
| ·从阅读模式到批评模式 | 第130-134页 |
| 第四章 萨义德文学批评的"形而下"方法与借用实例 | 第134-199页 |
| ·"三步递进式想象"批评《曼斯菲尔德庄园》 | 第134-153页 |
| ·接通"现世"关系、内置情感色彩的对位起"点" | 第135-139页 |
| ·扭曲叙述之"线":想象与对位法阅读的变异 | 第139-149页 |
| ·由"线"到"面":基于"想象"的递进论证 | 第149-153页 |
| ·"反说"奥斯丁:为《曼斯菲尔德庄园》一辩 | 第153-181页 |
| ·奥斯丁:"二寸象牙雕"上的"流亡者" | 第154-169页 |
| ·再反思萨义德:文学经典中的"历史" | 第169-181页 |
| ·萨义德批评视角之借用尝试:流散视野中的张爱玲 | 第181-199页 |
| ·沪港背景下暗波涌动:宗主国边缘男性对中国封建边缘女性的拯救母题 | 第182-188页 |
| ·时代丛林中"黑暗之心":"女/男"、"弱/强"、"中/西"等一系列内在同构关系的剧烈共振 | 第188-195页 |
| ·"反向对位"写作:文化人类学与文化社会学双重维度的真实 | 第195-199页 |
| 第五章 、政治批评与萨义德的"晚期风格" | 第199-249页 |
| ·萨义德政治批评框架和内容 | 第203-221页 |
| ·系统著述:代"他者"为理解而诉说 | 第204-210页 |
| ·政论散文中的犀利针砭:以批评奥斯陆和平进程内外为例 | 第210-215页 |
| ·萨义德政治批评的指针 | 第215-221页 |
| ·萨义德政治批评特色部分和争议之处 | 第221-232页 |
| ·为巴勒斯坦"恐怖主义"之辩 | 第221-228页 |
| ·《奥斯陆协议》效果之争 | 第228-232页 |
| ·萨义德政治批评的智慧和矛盾 | 第232-249页 |
| ·将斗争引向道德维度与人性关怀 | 第233-238页 |
| ·坚持自下而上的"群众路线" | 第238-243页 |
| ·一个流亡者的"晚期风格" | 第243-249页 |
| 后记:走出个人的封闭圈 | 第249-2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5-285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285-2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