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天池地区龙门峰崩塌落石运动轨迹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14-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 第18-28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8-19页 |
| ·气象与水文 | 第19-20页 |
| ·气象 | 第19-20页 |
| ·水文 | 第20页 |
| ·地形地貌 | 第20-22页 |
| ·地层岩性 | 第22-25页 |
| ·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 ·断裂 | 第25页 |
| ·节理 | 第25页 |
| ·地震 | 第25-26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页 |
| ·松散岩类孔隙水 | 第26页 |
| ·面状裂隙水 | 第26页 |
| ·脉状裂隙水 | 第26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6-28页 |
| ·硬质岩岩组 | 第26-27页 |
| ·软质岩岩组 | 第27页 |
| ·松散土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龙门峰崩塌落石的影响因素及分类 | 第28-33页 |
| ·落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 ·气象 | 第28页 |
| ·地形地貌 | 第28页 |
| ·地层岩性 | 第28页 |
| ·岩体结构 | 第28-30页 |
| ·地下水 | 第30页 |
| ·龙门峰崩塌的分类 | 第30-32页 |
| ·坠落式崩塌 | 第31页 |
| ·错落式崩塌 | 第31页 |
| ·剥落式崩塌 | 第31-32页 |
| ·龙门峰落石的分类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落石最终位置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69页 |
| ·落石运动学计算方法的主要计算公式 | 第33-34页 |
| ·滚动滑动模式 | 第33页 |
| ·弹跳模式 | 第33-34页 |
| ·落石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34-35页 |
| ·落石最终停落位置的计算 | 第35-59页 |
| ·剖面 1 落石最终位置的计算 | 第36-50页 |
| ·剖面 2 落石最终位置的计算 | 第50-59页 |
| ·质量变化对落石最终位置的影响研究 | 第59-62页 |
| ·位置变化对落石最终位置的影响研究 | 第62-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落石对登山长廊危害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69-90页 |
| ·落石总动能的计算 | 第69-84页 |
| ·位置 1 落石在长廊处总动能的计算 | 第69-71页 |
| ·位置 2 落石在长廊处总动能的计算 | 第71-73页 |
| ·位置 3 落石在长廊处总动能的计算 | 第73-75页 |
| ·位置 4 落石在长廊处总动能的计算 | 第75-77页 |
| ·位置 5 落石在长廊处总动能的计算 | 第77-79页 |
| ·位置 6 落石在长廊处总动能的计算 | 第79-81页 |
| ·位置 7 落石在长廊处总动能的计算 | 第81-84页 |
| ·质量变化对登山长廊处落石总动能的影响研究 | 第84-86页 |
| ·位置变化对登山长廊处落石总动能的影响研究 | 第86-89页 |
| ·小结 | 第89-9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 附表 | 第95-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