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梳理 | 第12-16页 |
一、特点趋势研究 | 第13页 |
二、应用对策研究 | 第13-14页 |
三、方法论研究 | 第14-15页 |
四、解释性研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的厘定和操作化 | 第16-24页 |
一、主要概念的厘定 | 第16-20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四、样本概况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青少年价值观的总体概况和发展趋向 | 第24-43页 |
第一节 实证分析:青少年价值观的总体概况 | 第24-40页 |
一、社会参与意识强烈 | 第24-25页 |
二、人际交往方式多样化 | 第25-28页 |
三、消费娱乐标签化 | 第28-29页 |
四、家务劳动常态化 | 第29-30页 |
五、国家民族认同感强烈 | 第30-31页 |
六、人生信仰多元化发展 | 第31-35页 |
七、道德行为功利化 | 第35-37页 |
八、崇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 第37-40页 |
第三节 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趋向 | 第40-43页 |
一、两极化的价值取向并存 | 第40-41页 |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失调 | 第41页 |
三、同一性危机萌发 | 第41-42页 |
四、信仰危机凸显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理论解读:后现代的视角 | 第43-58页 |
第一节 崇尚名利——青少年价值观的世俗化 | 第43-46页 |
一、“追名逐利观”产生的社会根源 | 第43-44页 |
二、青少年“追名逐利观”的现状 | 第44-45页 |
三、正视现实,加强引导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消费观念超前,“崇名”心理和时尚性动机较明显 | 第46-49页 |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消费认同和符号行为 | 第46-47页 |
二、青少年消费观中的崇名与时尚心理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偶像崇拜——青少年“迷”文化的流行 | 第49-51页 |
一、追星情结与榜样教育的反差 | 第49-50页 |
二、“迷文化”的本质解读 | 第50-51页 |
第四节 网络——虚拟社会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 第51-55页 |
一、中学生利用网络的现状 | 第52页 |
二、网络:青少年的个性化舞台空间 | 第52-54页 |
三、“虚拟”背后的自我认同 | 第54-55页 |
第五节 躲避崇高——信仰和道德感的缺失 | 第55-58页 |
一、信仰和道德感的空场 | 第56页 |
二、青少年信仰危机的根源 | 第56-58页 |
第四章 讨论与思考 | 第58-64页 |
第一节 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 第58-59页 |
一、内在的动力因素:青春期的特殊性 | 第58页 |
二、外在的环境因素:学校、家庭和社会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正确看待后现代语境下青少年的价值观 | 第59-64页 |
一、承认多元化价值观,倡导宽容精神 | 第60-62页 |
二、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强化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感 | 第62-63页 |
三、注重榜样教育的时代性和人文性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情况一览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