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现有各种高功率电子器件的冷却技术 | 第11-14页 |
·毛细微槽群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喷雾冷却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液滴参数(粒径、速度、分布等)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19页 |
·流量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19-20页 |
·换热表面结构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20页 |
·换热表面指向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20页 |
·混合工质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20-21页 |
·液滴-壁面/薄液膜间相互作用对传热的影响 | 第21-22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简介 | 第23-36页 |
·实验系统 | 第23-25页 |
·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 | 第25页 |
·冷却工质及相图 | 第25-27页 |
·冷却工质有效体积流量的测量 | 第27-29页 |
·微槽的几何尺寸 | 第29页 |
·换热表面指向、喷射角参数 | 第29-31页 |
·误差分析 | 第3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微槽群换热表面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36-50页 |
·光滑表面喷雾冷却的换热特点 | 第36-38页 |
·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的换热特点 | 第38-43页 |
·微槽内液体分布的特点 | 第38-39页 |
·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的换热特点 | 第39-43页 |
·光滑/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的比较 | 第43-46页 |
·微槽群的槽宽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46-48页 |
·微槽群表面非直接加热区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进口压力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50-63页 |
·进口压力对光滑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50-58页 |
·进口压力>0.700 MPa的情形 | 第51-54页 |
·进口压力<0.700 MPa的情形 | 第54-58页 |
·进口压力对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流量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63-72页 |
·流量对光滑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63-66页 |
·不同流量下,光滑表面喷雾冷却的可视化研究 | 第63-65页 |
·流量对光滑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65-66页 |
·流量对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66-71页 |
·不同流量下,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的可视化研究 | 第66-70页 |
·流量对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换热表面指向、喷射方向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72-89页 |
·换热表面指向对光滑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72-75页 |
·换热表面指向对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75-82页 |
·换热表面指向对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影响的可视化研究 | 第75-78页 |
·换热表面指向对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78-82页 |
·喷射方向对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的研究 | 第82-87页 |
·喷射方向对θ=0°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83-84页 |
·喷射方向对θ=90°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84-86页 |
·喷射方向对θ=180°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7章 混合工质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89-101页 |
·混合工质对光滑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89-92页 |
·混合工质池沸腾换热和混合工质喷雾冷却的特点 | 第89-90页 |
·光滑表面混合工质喷雾冷却的可视化研究 | 第90-92页 |
·微槽群表面混合工质喷雾冷却的可视化研究 | 第92-100页 |
·混合工质对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93-96页 |
·双组份混合工质的最佳摩尔配比 | 第96-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8章 液滴-壁面/薄液膜间相互作用对传热的影响 | 第101-112页 |
·VOF方法简介、建模 | 第101-104页 |
·VOF方法 | 第101-103页 |
·建模 | 第103-104页 |
·液滴-壁面间相互作用对传热的影响 | 第104-109页 |
·液滴-壁面间相互作用过程 | 第105-107页 |
·液滴-壁面间相互作用对传热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液滴-薄液膜间相互作用对传热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112-114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4页 |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14-11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