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施氮对作物以及环境的影响 | 第12-13页 |
·降低作物的产量、品质 | 第12页 |
·土壤质量退化 | 第12页 |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2-13页 |
·大气环境的影响 | 第13页 |
·氮素的利用与损失 | 第13-15页 |
·氮肥的利用率 | 第13-14页 |
·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 | 第14-15页 |
·氮肥的损失 | 第15页 |
·氮素渗漏流失的研究 | 第15-16页 |
·影响氮素淋失的因素 | 第15页 |
·氮素淋失迁移机制 | 第15-16页 |
·氮素淋失研究理论与模型 | 第16页 |
·研究方法与手段 | 第16页 |
·氮素氨挥发的损失 | 第16-19页 |
·氨挥发发生过程机制 | 第16-17页 |
·氨挥发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控制氮素流失的途径 | 第19-21页 |
·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的途径 | 第19-20页 |
·减少氮素淋溶损失的途径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5页 |
第二章 土壤剖面氮素变化特点 | 第25-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页 |
·实验方案 | 第26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不同施肥量下氮素的动态变化 | 第26-27页 |
·不同的渗漏量的水稻土中氮素的动态变化 | 第27-28页 |
·黏土和砂土中氮素的动态变化 | 第28-29页 |
·稻田土壤剖面铵态氮、硝态氮变化范围值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2页 |
·水稻田土壤中N 素养分淋失动态变化 | 第30-31页 |
·氮素渗漏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稻田田面水与氨挥发变化特征研究 | 第34-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36-37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不同处理氮肥施用后田面水NH4+-N 浓度的动态变化 | 第37-39页 |
·不同处理氮肥施用后氨挥发量的动态变化 | 第39-41页 |
·不同处理对施氮后氨挥发峰值与田面水铵态氮峰值及二者比例的影响 | 第41-43页 |
·不同处理对施氮后氨挥发量及其占施氮量的比例 | 第43页 |
·氨挥发总量与施肥量的关系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不同土壤类型下氮素对水稻产量与利用率的影响及氮素平衡帐 | 第47-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试验设计 | 第47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47-48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不同处理对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不同处理对水稻成熟期土壤剖面氮素含量的影响 | 第50页 |
·氮素利用损失平衡帐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进一步研究内容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