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巴山志留系火山碎屑岩序列与成因环境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前言 | 第9-25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火山碎屑岩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 ·火山碎屑岩定义 | 第10-11页 |
|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与命名 | 第11-13页 |
| ·火山碎屑岩与板块构造环境 | 第13-17页 |
| ·火山碎屑岩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滔河口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22页 |
|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案 | 第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23-25页 |
| ·野外工作时间及工作内容 | 第23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23-25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5-33页 |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25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5-27页 |
| ·区域地层 | 第27-30页 |
| ·区域构造与变形 | 第30-31页 |
| ·区域成矿作用 | 第31-33页 |
| 3 滔河口组火山碎屑岩层序 | 第33-61页 |
| ·滔河口组区域分布及变化特点 | 第33页 |
| ·滔河口组火山碎屑岩层序与岩相组合 | 第33-57页 |
| ·滔河口组火山—沉积地层岩相及相组合 | 第33-39页 |
| ·滔河口组火山碎屑岩层序与岩相实测 | 第39-57页 |
| ·滔河口组火山—沉积序列、岩相及区域变化 | 第57-61页 |
| 4 滔河口组成因研究 | 第61-86页 |
|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61页 |
| ·滔河口组碱性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 | 第61-68页 |
|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1-67页 |
| ·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7-68页 |
| ·滔河口组碱性玄武岩中辉石斑晶地球化学性质 | 第68-74页 |
|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8-73页 |
| ·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73-74页 |
| ·滔河口组碱性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结晶温度和压力 | 第74-77页 |
| ·滔河口组碱性玄武岩的源区性质 | 第77-82页 |
| ·单斜辉石的类型及其来源 | 第77-79页 |
| ·滔河口组碱性玄武岩的岩浆源区性质 | 第79-82页 |
| ·滔河口组碱性玄武岩的演化过程 | 第82-86页 |
| 5 讨论 | 第86-93页 |
| ·滔河口组火山作用规律 | 第86-90页 |
| ·古火山活动中心分析与推测 | 第86-87页 |
| ·火山喷发类型 | 第87-90页 |
| ·滔河口组的构造环境 | 第90-93页 |
| 结论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5页 |
| 附录 | 第105-117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7-118页 |
| 陕西省岚皋县滔河口组岩性岩相图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