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2-30页 |
1.1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碱激发胶凝材料 | 第13-16页 |
1.2.1碱激发胶凝材料定义与分类 | 第13页 |
1.2.2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反应机理与反应产物 | 第13-16页 |
1.3材料的自收缩 | 第16-28页 |
1.3.1自收缩的定义及机理 | 第17-22页 |
1.3.2自收缩的测试方法 | 第22-24页 |
1.3.3碱激发材料自收缩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4本课题的研究 | 第28-30页 |
1.4.1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8-29页 |
1.4.2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碱激发粉煤灰/矿渣自收缩“起始点”研究 | 第30-48页 |
引言 | 第30页 |
2.1原材料与配合比及实验方法 | 第30-39页 |
2.1.1原材料 | 第30-32页 |
2.1.2配合比 | 第32-33页 |
2.1.3实验方法 | 第33-39页 |
2.2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2.2.1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复合体系的自收缩 | 第39-41页 |
2.2.2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内部毛细压力 | 第41-44页 |
2.2.3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复合体系的凝结时间 | 第44-45页 |
2.2.4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复合体系的内部相对湿度 | 第45-47页 |
2.3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碱激发粉煤灰/矿渣自收缩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48-96页 |
引言 | 第48页 |
3.1原材料与配合比及实验方法 | 第48-56页 |
3.1.1原材料 | 第48-49页 |
3.1.2配合比 | 第49-50页 |
3.1.3实验方法 | 第50-56页 |
3.2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94页 |
3.2.1激发剂模数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自收缩的影响及机理讨论 | 第56-68页 |
3.2.2氧化钠含量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自收缩的影响及机理讨论 | 第68-77页 |
3.2.3水灰比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自收缩的影响及机理讨论 | 第77-85页 |
3.2.4粉煤灰掺量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自收缩的影响及机理讨论 | 第85-94页 |
3.3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四章矿物掺合料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的减缩影响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96-116页 |
引言 | 第96页 |
4.1原材料与配合比及实验方法 | 第96-98页 |
4.1.1原材料 | 第96-97页 |
4.1.2配合比 | 第97-98页 |
4.1.3实验方法 | 第98页 |
4.2硅灰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的减缩影响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98-106页 |
4.2.1硅灰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自收缩的影响 | 第98-99页 |
4.2.2硅灰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毛细压力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2.3硅灰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内部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4.2.4硅灰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反应放热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4.2.5硅灰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孔结构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4.2.6硅灰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FTIR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4.3偏高岭土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的减缩影响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6-114页 |
4.3.1偏高岭土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自收缩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3.2偏高岭土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毛细压力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4.3.3偏高岭土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内部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4.3.4偏高岭土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反应放热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4.3.5偏高岭土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孔结构的影响 | 第110-113页 |
4.3.6偏高岭土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FTIR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4.4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5.1结论 | 第116-117页 |
5.2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