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写作背景、意义和目的第10-11页
     ·本文写作背景、意义第10-11页
     ·写作目的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1-16页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1-15页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5-16页
   ·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6-18页
     ·研究方法第16页
     ·创新之处第16-18页
第2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省际比较第18-29页
   ·吉辽两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进转移思路第18-21页
     ·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第18-20页
     ·辽宁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第20-21页
   ·华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进转移思路第21-24页
     ·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第21-23页
     ·京津两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第23-24页
   ·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进转移思路第24-25页
   ·珠三角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进转移思路第25-28页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和比较第29-43页
   ·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第29-32页
     ·美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验比较第29-31页
     ·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验比较第31-32页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第32-39页
     ·韩国模式第32-35页
     ·台湾模式第35-36页
     ·印度模式第36-38页
     ·巴西模式第38-39页
   ·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第39-42页
     ·土地流转立法及农业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重大影响第39-40页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40-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法律问题第43-56页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分析第43-45页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沿袭了数量多、规模大的特征第43页
     ·新兴工业部门的过高门槛限制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加入第43-44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就地转移困难第44-45页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第45-47页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第47-48页
     ·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第47页
     ·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第47-48页
     ·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从省内向省外甚至境外转移第48页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存在的法律问题第48-55页
     ·我省乡镇企业发展过慢,就地转移能力弱第48-49页
     ·户籍制度壁垒森严、城乡迁徙成本高第49-50页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第50-51页
     ·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的缺失第51-52页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现状分析第52-53页
     ·农民工法律援助的管理办法第53-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对解决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构想第56-73页
   ·完善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保障制度第56-58页
     ·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第56-57页
     ·拓展向城市转移就业的空间第57-58页
   ·改革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第58-63页
     ·改革二元化户籍制度的必要性第58-59页
     ·改革二元化户籍制度的具体构想第59-63页
   ·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养老与医疗保险制度第63-66页
   ·建立黑龙江省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第66-68页
   ·建立黑龙江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保障制度第68-71页
     ·我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第68-70页
     ·建立我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保障制度第70-71页
   ·健全对黑龙江省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制度第71-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大荒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CL公司营销业务流程再造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