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复合薄膜用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研究现状及本工作研究思路 | 第14-30页 |
·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现状 | 第14-26页 |
·水性聚氨酯的结构 | 第14-16页 |
·硬段对性能的影响 | 第15-16页 |
·软段对性能的影响 | 第16页 |
·原材料对水性聚氨酯的影响 | 第16-20页 |
·多异氰酸酯 | 第16-18页 |
·大分子多元醇化合物 | 第18-20页 |
·亲水性扩链剂 | 第20页 |
·水性聚氨酯改性体系的研究 | 第20-26页 |
·改进单体和合成工艺 | 第20-22页 |
·交联改性 | 第22-23页 |
·复合改性 | 第23-26页 |
·尚待解决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本工作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7-30页 |
·本工作的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结构设计 | 第27-28页 |
·工艺设计 | 第28页 |
·原材料设计 | 第28-29页 |
·本工作的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水性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与表征 | 第30-50页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0-31页 |
·主要原料 | 第30页 |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水性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 | 第31-32页 |
·原料的预处理 | 第31页 |
·水性聚氨酯预聚体的合成 | 第31-32页 |
·水性聚氨酯预聚体的表征 | 第32-34页 |
·预聚体中异氰酸酯基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固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红外光谱(IR)分析 | 第32-33页 |
·分散状态观察 | 第33页 |
·贮存稳定性测试 | 第33页 |
·稀释稳定性测定 | 第33页 |
·粘度测定 | 第33页 |
·胶膜吸水率的测定 | 第33页 |
·WPU形态结构的表征 | 第33-34页 |
·乳液中共聚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表征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9页 |
·预聚体的化学结构 | 第34-35页 |
·工艺条件对反应进程的影响 | 第35-36页 |
·反应时间对反应进程的影响 | 第35页 |
·DMPA的加入方式对反应进程的影响 | 第35-36页 |
·固含量的影响因素 | 第36-41页 |
·水性聚氨酯预聚体的乳化机理 | 第36-38页 |
·羧基含量对固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R值对固含量的影响 | 第39页 |
·中和度对固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乳化温度对固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吸水率的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R值对吸水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大分子三官能单体用量对吸水率的影响 | 第42页 |
·粒径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42-44页 |
·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44页 |
·中和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44页 |
·预聚体粘度的影响因素 | 第44-46页 |
·羧基含量对粘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中和度对粘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预聚体体系颜色的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胺类原料对体系颜色的影响 | 第46-47页 |
·放置时间对体系颜色的影响 | 第47-48页 |
·预聚体微相分离的影响因素 | 第48-49页 |
·DMPA用量对微相分离的影响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双组份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50-60页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50页 |
·原材料 | 第50页 |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双组份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 | 第50-51页 |
·双组份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表征 | 第51-52页 |
·红外光谱(IR)分析 | 第51页 |
·环氧官能团含量的测定 | 第51页 |
·胶粘剂粘接性能测试 | 第51-52页 |
·复合薄膜制备 | 第51页 |
·剥离强度的测定 | 第51-52页 |
·胶粘剂耐水性测试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TC-WPU胶粘剂的化学结构 | 第52-53页 |
·TC-WPU胶粘剂中环氧基团含量的变化 | 第53-54页 |
·剥离强度的影响因素 | 第54-58页 |
·固化温度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中和剂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DMPA用量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第56页 |
·大分子三官能单体用量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不同类型复合薄膜的粘接性能 | 第57-58页 |
·TC-WPU的耐水性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