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探望权制度的概述 | 第11-16页 |
·探望权的涵义 | 第11-13页 |
·我国探望权的概念及特征 | 第11-12页 |
·探望权的性质 | 第12-13页 |
·探望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3-14页 |
·探望权制度设立的价值 | 第14-16页 |
第2章 探望权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6-18页 |
·探望权制度的法律伦理性 | 第16页 |
·探望权制度的亲情伦理性 | 第16-18页 |
第3章 国内外探望权制度比较分析 | 第18-23页 |
·各国和地区的探望权立法概况 | 第18-20页 |
·美国的探望权立法 | 第18-19页 |
·德国的探望权立法 | 第19页 |
·我国台湾地区的探望权立法状况 | 第19-20页 |
·其他国家的立法概况 | 第20页 |
·各国(地区)探望权立法规定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 第20-23页 |
·关于设立探望权的立法宗旨 | 第20-21页 |
·探望权主体 | 第21页 |
·探望权的中止 | 第21-22页 |
·探望权的强制执行 | 第22-23页 |
第4章 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缺陷及其反思 | 第23-31页 |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未在探望权立法中予以明确规定 | 第23页 |
·我国的探望权主体界定过于狭窄,不利于探望权的实现 | 第23-26页 |
·探望权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的范围没有明确界定,造成司法实践困难 | 第26-27页 |
·探望权行使和中止的规定太过笼统,不利于实践操作 | 第27-29页 |
·探望权行使的规定过于原则,自由裁量性过大 | 第27页 |
·探望权中止的规定过于概括,不便于实践操作 | 第27-29页 |
·探望权的强制执行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第5章 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立法构建 | 第31-40页 |
·将“子女最大利益原则”作为探望权制度的总体指导思想 | 第31页 |
·拓宽探望权的主体范围 | 第31-33页 |
·明确界定探望权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的范围 | 第33-34页 |
·完善探望权行使的相关规定 | 第34-36页 |
·完善探望权中止的相关规定 | 第36页 |
·健全探望权强制执行的制度完善措施 | 第36-40页 |
·在立法中确立探望权执行的原则 | 第37-38页 |
·在立法中具体规定探望权执行不能的强制执行措施 | 第38页 |
·将探望权顺利实现的预防措施规定到司法解释中,由各地法院灵活把握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