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论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鄂西南古集镇面临的问题 | 第12页 |
·鄂西南古集镇发展的机遇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社会现实价值 | 第13页 |
·文化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解析地方文化景观的线索 | 第13页 |
·为当代集镇建设提供启示 | 第13-14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4-19页 |
·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集镇 | 第14页 |
·古集镇 | 第14-15页 |
·古集镇空间 | 第15-16页 |
·论文涉及的基本理论 | 第16-19页 |
·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ation Theory)的引入 | 第16-17页 |
·以自组织理论思维方式思考古集镇空间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田野调查法 | 第19页 |
·文献综合法 | 第19页 |
·分析与综合法 | 第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3页 |
·集镇空间变迁的研究 | 第19-21页 |
·自组织理论研究现状 | 第21页 |
·鄂西南古集镇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研究的缺憾与趋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鄂西南古集镇概况 | 第23-36页 |
·鄂西南古集镇的自然条件 | 第23-24页 |
·鄂西南古集镇的历史背景 | 第24-28页 |
·历史沿革 | 第24-25页 |
·多元的民族文化 | 第25-26页 |
·经济状况 | 第26-28页 |
·产业状况 | 第26页 |
·商品流通 | 第26-28页 |
·鄂西南古集镇发展历程概述 | 第28-29页 |
·萌芽期(宋代至明末) | 第28页 |
·起步期(明末至清雍正改土归流之前) | 第28-29页 |
·发展期(清雍正改土归流之后至解放前) | 第29页 |
·转型期(解放后至今) | 第29页 |
·鄂西南古集镇的分布与功能 | 第29-34页 |
·分布 | 第29-33页 |
·分布状况 | 第30-32页 |
·分布特点 | 第32-33页 |
·功能 | 第33-34页 |
·商贸功能 | 第33页 |
·生产生活功能 | 第33-34页 |
·社会文化功能 | 第34页 |
·鄂西南古集镇的类型 | 第34-36页 |
·按起源不同分类 | 第34-35页 |
·行政中心型 | 第34页 |
·资源优势型 | 第34-35页 |
·交通优势型 | 第35页 |
·按保护现状分类 | 第35-36页 |
·重点保护型 | 第35页 |
·未保护型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鄂西南古集镇空间自组织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 第36-40页 |
·古集镇空间自组织发展四个必要条件 | 第36-38页 |
·古集镇空间的开放性 | 第36页 |
·古集镇空间的非平衡性 | 第36-37页 |
·古集镇空间的非线性 | 第37页 |
·古集镇空间系统的"涨"和"落" | 第37-38页 |
·古集镇空间的变迁动力——竞争与协同 | 第38-39页 |
·古集镇空间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 | 第38页 |
·古集镇空间系统内部的竞争与协同 | 第38-39页 |
·研究地点的选择 | 第39-40页 |
·选择依据——古集镇空间变迁的方式不同 | 第39-40页 |
·自然生长的渐变型古集镇 | 第39页 |
·外界干扰的突变型古集镇 | 第39-40页 |
·研究地点的选定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页 |
第四章 渐变型古集镇空间的自组织发展 | 第40-58页 |
·渐变型古集镇的概况 | 第40-41页 |
·渐变型古集镇的择址 | 第41-43页 |
·古集镇择址的条件 | 第41-42页 |
·交通为先 | 第41-42页 |
·环境择优 | 第42页 |
·确定最初据点的自组织解析 | 第42-43页 |
·渐变型古集镇布局的变迁 | 第43-48页 |
·古集镇布局变迁的过程 | 第43-47页 |
·顺应自然,依山就势 | 第43-44页 |
·商业集聚,以街为核 | 第44-45页 |
·重心转移,新旧并置 | 第45-47页 |
·古集镇布局变迁的自组织解析 | 第47-48页 |
·渐变型古集镇商业空间的变迁 | 第48-55页 |
·商业主街的底面景观变迁的过程 | 第48-49页 |
·商业主街立面景观变迁的过程 | 第49-53页 |
·鳞次栉比,和而不同 | 第49-51页 |
·沿路蔓延,古新对立 | 第51-53页 |
·商业主街的尺度与人的行为 | 第53-54页 |
·古集镇商业空间变迁的自组织解析 | 第54-55页 |
·渐变型古集镇标志性空间的变迁 | 第55-57页 |
·标志性空间的变迁过程 | 第55-56页 |
·原有标志性空间的衰败 | 第55-56页 |
·新标志性空间的产生 | 第56页 |
·标志性空间变迁的自组织解析 | 第56-57页 |
·标志性空间的产生 | 第56-57页 |
·标志性空间的转移和更新 | 第57页 |
·渐变型古集镇空间自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57-58页 |
·发展动力——自组织的能力趋向衰弱 | 第57-58页 |
·外在表现——古集镇空间中心破缺,局部塌陷 | 第58页 |
·古集镇空间中心的破缺 | 第58页 |
·古集镇景观的局部塌陷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页 |
第五章 突变型古集镇空间的自组织发展 | 第58-72页 |
·突变型古集镇的概况 | 第58-59页 |
·突变型古集镇的择址 | 第59-61页 |
·古集镇择址的条件 | 第59-61页 |
·区位优势 | 第59-60页 |
·市政合一 | 第60-61页 |
·确定最初据点的自组织解析 | 第61页 |
·突变型古集镇布局的变迁 | 第61-65页 |
·突变型古集镇布局变迁过程 | 第61-63页 |
·山环水抱,带状溯源 | 第61-62页 |
·百货咸聚,分枝生长 | 第62-63页 |
·块状填充,新旧更替 | 第63页 |
·古集镇布局变迁的自组织解析 | 第63-65页 |
·突变型古集镇商业空间的变迁 | 第65-69页 |
·古集镇商业空间变迁的过程 | 第65-68页 |
·水运陆通,各具特色 | 第65-67页 |
·去古兴今,千面趋同 | 第67-68页 |
·古集镇商业空间的自组织解析 | 第68-69页 |
·突变型古集镇标志性空间变迁 | 第69-70页 |
·标志性空间变迁过程 | 第69-70页 |
·标志性空间变迁自组织解析 | 第70页 |
·突变型古集镇空间自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70-72页 |
·发展动力——自组织与他组织互动 | 第70-71页 |
·外在表现——古集镇空间散点式破缺,整体异化 | 第71页 |
·古集镇空间的散点式破缺 | 第71页 |
·古集镇景观的整体异化 | 第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鄂西南古集镇景观保护与发展 | 第72-76页 |
·古集镇景观保护和发展的必要性 | 第72-73页 |
·古集镇景观发展面临的问题——动力失衡 | 第73-74页 |
·协同性逐渐弱化 | 第73页 |
·竞争趋势加强 | 第73-74页 |
·渐变型古集镇景观保护和发展的策略 | 第74-75页 |
·保护和发展的目标 | 第74页 |
·保护和发展的策略 | 第74-75页 |
·改善发展动力——他组织的激发性 | 第74页 |
·古集镇景观认知的重塑 | 第74-75页 |
·古街的重新开发利用 | 第75页 |
·加强区域集镇之间的联合互动 | 第75页 |
·突变型古集镇景观发展的策略 | 第75-76页 |
·保护和发展的目标 | 第75页 |
·保护和发展的策略 | 第75-76页 |
·改善发展的动力——他组织的适度性 | 第75-76页 |
·整治古集镇景观,重拾特色 | 第76页 |
小结 | 第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图片索引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