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13页 |
1.2.2 现实问题的发现 | 第13页 |
1.2.3 科学问题的凝练 | 第13页 |
1.2.4 关键问题的确定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第18-35页 |
2.1 委托代理理论的文献研究 | 第18-21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进程 | 第18页 |
2.1.2 委托代理理论的内涵及基本模型 | 第18-20页 |
2.1.3 业主和承包商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 第20-21页 |
2.2 激励合同相关的文献研究 | 第21-25页 |
2.2.1 激励机制的分类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2.2.2 激励合同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2.2.3 激励合同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3 合理风险分担的文献研究 | 第25-31页 |
2.3.1 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担研究 | 第25-26页 |
2.3.2 风险分担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6-28页 |
2.3.3 合理风险分担的原则研究 | 第28-31页 |
2.4 传统项目管理与Partnering模式文献研究 | 第31-35页 |
2.4.1 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概述 | 第31-32页 |
2.4.2 Partnering模式相关研究 | 第32-33页 |
2.4.3 两种项目管理模式关系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35-39页 |
3.1 业主和承包商的道德风险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 第35-36页 |
3.1.1 研究逻辑 | 第35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3.2 基于激励合同构建的道德风险防范措施研究设计 | 第36-37页 |
3.2.1 研究逻辑 | 第36-37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3.3 基于Partnering模式的道德风险改进策略研究设计 | 第37-39页 |
3.3.1 研究逻辑 | 第37-38页 |
3.3.2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业主和承包商的道德风险影响因素研究 | 第39-53页 |
4.1 业主和承包商的委托代理问题剖析 | 第39-40页 |
4.1.1 业主和承包商的逆向选择问题 | 第39页 |
4.1.2 业主和承包商的道德风险问题 | 第39-40页 |
4.2 业主和承包商道德风险影响因素识别 | 第40-46页 |
4.2.1 业主和承包商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 | 第40-43页 |
4.2.2 业主和承包商签订合同的不完备性 | 第43-45页 |
4.2.3 业主和承包商可转换成本不平衡性 | 第45-46页 |
4.3 基于半结构访谈的道德风险影响因素验证 | 第46-53页 |
4.3.1 半结构访谈研究构思与设计 | 第46-48页 |
4.3.2 半结构访谈过程实施与控制 | 第48-49页 |
4.3.3 半结构访谈内容分析及结果 | 第49-53页 |
第五章 基于激励合同构建的道德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 第53-77页 |
5.1 业主对承包商的激励合同合理选取研究 | 第53-59页 |
5.1.1 合理风险分担的两大原则 | 第53-55页 |
5.1.2 不同合同类型的风险分析 | 第55-57页 |
5.1.3 激励合同的选取设置研究 | 第57-59页 |
5.2 通用合同条款中工程价款风险分担研究 | 第59-65页 |
5.2.1 风险分担的因素来源分析 | 第59-60页 |
5.2.2 风险分担的条款对比分析 | 第60-65页 |
5.3 专用合同条款中工程价款激励要点研究 | 第65-77页 |
5.3.1 质量管理激励条款设计研究 | 第65-67页 |
5.3.2 成本管理激励条款设计分析 | 第67-69页 |
5.3.3 进度管理激励条款设计研究 | 第69-72页 |
5.3.4 安全管理激励条款设计分析 | 第72-73页 |
5.3.5 其他方面激励条款设计研究 | 第73-77页 |
第六章 基于Partnering模式的道德风险改进策略研究 | 第77-96页 |
6.1 Partnering模式对传统模式改进剖析 | 第77-80页 |
6.1.1 Partnering协议与工程合同对比分析 | 第77页 |
6.1.2 Partnering与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比较 | 第77-79页 |
6.1.3 Partnering模式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 | 第79-80页 |
6.2 Partnering模式的改进激励路径构建 | 第80-91页 |
6.2.1 Partnering模式的工作流程策划 | 第81-82页 |
6.2.2 Partnering模式的组织结构构建 | 第82-83页 |
6.2.3 Partnering模式的激励要点确认 | 第83-91页 |
6.3 Partnering模式在我国应用范围研究 | 第91-96页 |
6.3.1 Partnering模式中声誉机制引入 | 第91-93页 |
6.3.2 Partnering模式的发展路径解析 | 第93-94页 |
6.3.3 Partnering模式在我国适用范围 | 第94-9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第96-97页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