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多孔材料 | 第9-12页 |
1.2.1 多孔材料简介 | 第9-10页 |
1.2.2 多孔材料的分类 | 第10-12页 |
1.3 碳基多孔材料的研究 | 第12-18页 |
1.3.1 碳基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2-15页 |
1.3.2 杂原子掺杂碳基多孔材料 | 第15-17页 |
1.3.3 碳基多孔材料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气体吸附分离的主要评价方法 | 第18-21页 |
1.4.1 气体平衡吸附 | 第18页 |
1.4.2 吸附热计算 | 第18-19页 |
1.4.3 气体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计算 | 第19-20页 |
1.4.4 气体动力学分离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微波法制备N、S多元素掺杂碳量子点 | 第23-34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3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2.3.1 N掺杂碳量子点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26-27页 |
2.3.2 N、S共掺杂碳量子点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27-28页 |
2.3.3 金属离子掺杂碳量子点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28-29页 |
2.3.4 碳量子点的比表面积 | 第29-30页 |
2.3.5 光致发光性能 | 第30-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多元素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气体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 第34-49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3.2.3 实验内容 | 第36-37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3.3.1 材料表征 | 第37-41页 |
3.3.2 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41-42页 |
3.3.3 O/N/S掺杂多孔碳的H2 吸附和储存能力 | 第42-43页 |
3.3.4 氢气吸附机理研究 | 第43-46页 |
3.3.5 CO_2、CH_4和N_2 吸附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纤维素活化制备多孔碳材料及气体吸附分离研究 | 第49-62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实验内容 | 第49-51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4.2.3 材料制备 | 第50-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4.3.1 材料表征 | 第51-53页 |
4.3.2 纤维素基碳材料的XPS分析 | 第53-55页 |
4.3.3 纤维素基碳材料的孔结构特性 | 第55-56页 |
4.3.4 纤维素基碳材料对CO_2/CH_4/N_2 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56-59页 |
4.3.5 混合气体动态分离研究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62-64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