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超声强化三维电极电Fenton法处理孔雀石绿废水的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1.1 课题来源第11页
        1.1.2 课题研究背景第11页
        1.1.3 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1页
        1.2.1 电Fenton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2 三维电极法处理有机废水研究进展第15-19页
        1.2.3 三维电极电芬顿技术的超声强化方法第19-21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25页
        1.3.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2 技术路线第22-25页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25-35页
    2.1 试验装置第25-27页
        2.1.1 三维电极电Fenton试验装置第25-26页
        2.1.2 超声强化三维电极电Fenton反应装置第26-27页
    2.2 试验用水第27-28页
        2.2.1 试验水质特征第27页
        2.2.2 孔雀石绿性质第27-28页
    2.3 试验设备及试剂第28-29页
    2.4 试验及分析方法第29-35页
        2.4.1 试验方法第29-30页
        2.4.2 分析方法第30-35页
第三章 三维电极-电Fenton法处理孔雀石绿废水电极材料的选择第35-49页
    3.1 C/C极板材料和Fe/C极板材料对电产生H_2O_2浓度的影响第35-36页
    3.2 极板材料对三维电极电Fenton法处理孔雀石绿废水的影响第36-39页
        3.2.1 C/C电极对孔雀石绿废水的处理效果第36-38页
        3.2.2 Fe/C电极对孔雀石绿废水的处理效果第38-39页
    3.3 三维电极粒子材料对孔雀石绿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第39-47页
        3.3.1 活性炭粒子电极对孔雀石绿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第39-44页
        3.3.2 纳米铁粒子电极对孔雀石绿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第44-46页
        3.3.3 纳米铁与活性炭混合粒子对孔雀石绿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三维电极电Fenton法处理孔雀石绿废水的试验研究第49-63页
    4.1 反应时间对色度和COD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第49-51页
    4.2 pH值对色度和COD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第51-52页
    4.3 电解质种类及浓度对色度和COD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第52-55页
        4.3.1 电解质种类对色度和COD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第52-53页
        4.3.2 电解质浓度对对色度和COD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第53-55页
    4.4 电压对色度和COD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第55-57页
    4.5 极板间距对色度和COD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第57-59页
    4.6 曝气强度对色度和COD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第59-60页
    4.7 本章小结第60-63页
第五章 超声强化三维电极电Fenton法处理孔雀石绿废水的试验研究第63-83页
    5.1 单独超声波处理孔雀石绿废水的试验研究第63-65页
        5.1.1 进水COD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第63-64页
        5.1.2 单独超声处理印染废水紫外光谱变化第64-65页
    5.2 超声强化三维电极电Fenton法对孔雀石绿废水的处理效果第65-67页
    5.3 超声强化三维电极电Fenton系统处理印染废水的影响因素研究第67-78页
        5.3.1 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67-68页
        5.3.2 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68-70页
        5.3.3 电解质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70-71页
        5.3.4 电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71-73页
        5.3.5 极板间距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73-75页
        5.3.6 曝气强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75-76页
        5.3.7 反应前后波长的扫描分析第76-78页
    5.4 正交试验及最优反应条件的验证第78-81页
        5.4.1 正交试验及结果分析第78-80页
        5.4.2 最优反应条件的验证第80-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六章 结论第83-85页
    6.1 结论第83-84页
    6.2 建议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附录第91-111页
作者简介第11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荣誉情况第111页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预制混凝土结构套筒灌浆材料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智能体的电动汽车优化调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