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7页 |
1.1 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储能应用背景 | 第11-13页 |
1.2 普鲁士蓝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3-16页 |
1.3 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第16-30页 |
1.3.1 有机电解液钠离子电池 | 第18-27页 |
1.3.2 水溶液电解液钠离子电池 | 第27-30页 |
1.4 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在其他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 第30-34页 |
1.4.1 钾离子电池 | 第30-31页 |
1.4.2 锂离子电池 | 第31-32页 |
1.4.3 高价离子电池 | 第32-34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37-45页 |
2.1 材料制备方法 | 第37-39页 |
2.1.1 沉淀法 | 第37页 |
2.1.2 梯度取代共沉淀法 | 第37-38页 |
2.1.3 单一源法 | 第38-39页 |
2.1.4 原位碳复合法 | 第39页 |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39-40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39-40页 |
2.2.2 实验与表征仪器 | 第40页 |
2.3 样品表征技术 | 第40-42页 |
2.3.1 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 | 第40-41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 第41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 第41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 第41页 |
2.3.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光光谱(Inductivit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Spectrum,ICP-AES) | 第41-42页 |
2.3.6 有机元素分析 | 第42页 |
2.3.7 红外光谱法(Infrared Spectrometry, IR) | 第42页 |
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2-45页 |
2.4.1 钠离子电池组装 | 第42-43页 |
2.4.2 充放电循环测试 | 第43页 |
2.4.3 循环伏安测试和电化学阻抗谱 | 第43-45页 |
第三章 PBAs生长模型与制备条件研究 | 第45-59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PBAs生长模型 | 第45-50页 |
3.2.1 扭折 | 第46-47页 |
3.2.2 台阶运动 | 第47-49页 |
3.2.3 二维形核 | 第49-5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3.3.1 FeNiHCF样品的制备 | 第50页 |
3.3.2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50-51页 |
3.3.3 样品电极的制备和储钠性能测试 | 第5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3.4.1 样品的微观结构 | 第51-55页 |
3.4.2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 | 第55-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梯度镍取代的普鲁士蓝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59-69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4.2.1 梯度镍取代的普鲁士蓝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60-61页 |
4.2.2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61页 |
4.2.3 电极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具有插入式赝电容行为的低空位铜普鲁士蓝正极材料的制备与其电化学性能 | 第69-83页 |
5.1 引言 | 第69-7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0-71页 |
5.2.1 电极的制备 | 第70页 |
5.2.2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70页 |
5.2.3 电极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0-7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全普鲁士蓝水系钠离子电池 | 第83-95页 |
6.1 引言 | 第83-85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6.2.1 材料的制备 | 第85页 |
6.2.2 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85页 |
6.2.3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85-8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9页 |
7.1 结论 | 第95-96页 |
7.2 展望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个人简历 | 第117-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