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背景意义与发展现状 | 第15-21页 |
1.1.1 可见光通信的背景和意义 | 第16-18页 |
1.1.2 可见光通信的发展现状 | 第18-21页 |
1.2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贡献 | 第21-24页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可见光多用户MIMO系统及空间调光相关技术研究 | 第27-47页 |
2.1 可见光通信 | 第27-36页 |
2.1.1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组成 | 第27-29页 |
2.1.2 可见光通信的关键技术 | 第29-36页 |
2.2 可见光多用户MIMO | 第36-40页 |
2.2.1 可见光多用户MIMO系统的组成 | 第37-38页 |
2.2.2 可见光多用户MIMO的关键技术 | 第38-40页 |
2.3 可见光通信的调光技术 | 第40-43页 |
2.3.1 模拟调光技术 | 第40-41页 |
2.3.2 数字调光技术 | 第41-42页 |
2.3.3 空间调光技术 | 第42-43页 |
2.4 可见光多用户MIMO系统中的空间调光技术 | 第43-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基于用户间干扰消除的空间调光技术研究 | 第47-75页 |
3.1 引言 | 第47-49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49-53页 |
3.2.1 发送端模型 | 第50-51页 |
3.2.2 信道模型 | 第51-52页 |
3.2.3 接收端模型 | 第52-53页 |
3.3 基于ZF预编码的空间调光方案 | 第53-60页 |
3.3.1 SD-ZF方案 | 第54-55页 |
3.3.2 最大化系统速率的发送天线选择算法 | 第55-58页 |
3.3.3 算法实现与复杂度分析 | 第58-60页 |
3.4 基于MMSE预编码的空间调光方案 | 第60-65页 |
3.4.1 SD-MMSE调光方案 | 第61-62页 |
3.4.2 最小化系统均方误差的发送天线选择算法 | 第62-64页 |
3.4.3 方案实现与复杂度分析 | 第64-65页 |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5-7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基于用户信道去相关的空间调光技术研究 | 第75-95页 |
4.1 引言 | 第75-77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77-80页 |
4.2.1 发送端模型 | 第78页 |
4.2.2 信道模型 | 第78-79页 |
4.2.3 接收端模型 | 第79-80页 |
4.3 模拟—空间协同的调光方案 | 第80-89页 |
4.3.1 JASD方案 | 第80-85页 |
4.3.2 最大化最小奇异值的发送天线选择算法 | 第85-87页 |
4.3.3 方案实现和复杂度分析 | 第87-89页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89-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基于用户信道状态自适应的空间调光技术研究 | 第95-113页 |
5.1 引言 | 第95-97页 |
5.2 系统模型 | 第97-99页 |
5.3 功率—模拟—空间协同的调光方案 | 第99-106页 |
5.3.1 JPASD方案 | 第99-102页 |
5.3.2 用户信道状态自适应的功率分配算法 | 第102-104页 |
5.3.3 方案实现与复杂度分析 | 第104-106页 |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13-117页 |
6.1 全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13-114页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14-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7页 |
附录1: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附录2: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