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电网恢复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情况 | 第13-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2页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城市主网基本恢复机制 | 第22-58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城市主网启动电源模型 | 第23-26页 |
2.2.1 常规黑启动电源模型 | 第23-24页 |
2.2.2 FCB机组启动模型 | 第24-25页 |
2.2.3 储能电站放电模型 | 第25-26页 |
2.3 常规机组和线路恢复时间模型 | 第26-29页 |
2.3.1 火电机组启动时间模型 | 第26-29页 |
2.3.2 线路恢复操作时间模型 | 第29页 |
2.4 机组启动次序优化模型 | 第29-37页 |
2.4.1 优化目标函数 | 第29-31页 |
2.4.2 约束条件及约束处理 | 第31-37页 |
2.5 恢复路径确定模型 | 第37-43页 |
2.5.1 最短路径搜索算法 | 第37-39页 |
2.5.2 恢复路径和恢复网络确定过程 | 第39-43页 |
2.6 城市主网基本恢复机制整体模型 | 第43-45页 |
2.7 算例分析 | 第45-5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城市配网自治恢复策略 | 第58-87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配网自治恢复基本模型 | 第59-61页 |
3.3 潮流约束处理 | 第61-66页 |
3.3.1 配网Distflow支路潮流模型 | 第61-62页 |
3.3.2 配网直流潮流约束模型 | 第62页 |
3.3.3 二阶锥规划潮流约束模型 | 第62-64页 |
3.3.4 分段线性潮流约束模型 | 第64-66页 |
3.4 放射状拓扑约束处理 | 第66-71页 |
3.5 分布式电源模型 | 第71-76页 |
3.5.1 非间歇型DG出力特性 | 第71-72页 |
3.5.2 间歇型可再生能源DG出力特性 | 第72-74页 |
3.5.3 储能型DG出力及充放电模型 | 第74-76页 |
3.6 配网自治恢复完整模型 | 第76-79页 |
3.7 算例分析 | 第79-8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城市电网主配网协调恢复技术 | 第87-109页 |
4.1 引言 | 第87-88页 |
4.2 主配网整体网络模型 | 第88-89页 |
4.3 优化目标函数确定 | 第89-90页 |
4.4 主网潮流约束处理 | 第90-93页 |
4.5 主配网协调恢复整体模型 | 第93-100页 |
4.6 算例分析 | 第100-10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城市电网恢复评估方法研究 | 第109-128页 |
5.1 引言 | 第109-110页 |
5.2 方案评估流程和定性评估指标处理 | 第110-116页 |
5.2.1 方案一般评估流程 | 第110-111页 |
5.2.2 云模型基本定义 | 第111-112页 |
5.2.3 定性指标评价云系统 | 第112-116页 |
5.3 Joint-DEA模型 | 第116-119页 |
5.4 云-数据包络分析方案评估方法 | 第119-120页 |
5.5 算例分析 | 第120-126页 |
5.5.1 算例1 | 第120-125页 |
5.5.2 算例2 | 第125-12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8-13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30-131页 |
附录1 | 第131-135页 |
附录2 | 第135-138页 |
附录3 | 第138-145页 |
附录4 | 第145-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论文 | 第161-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