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37页 |
1.1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CNQ | 第11-17页 |
1.1.1 KCNQ通道的电流特征 | 第13-16页 |
1.1.2 KCNQ通道的表达分布 | 第16-17页 |
1.2 KCNQ通道与人类疾病 | 第17-23页 |
1.2.1 KCNQ通道与癫痫 | 第17-20页 |
1.2.2 KCNQ通道与疼痛 | 第20-23页 |
1.2.3 KCNQ通道与其它疾病 | 第23页 |
1.3 KCNQ小分子激动剂的发现 | 第23-36页 |
1.3.1 第一个靶向KCNQ通道的抗癫痫药物-Retigabine | 第23-24页 |
1.3.2 Retigabine引起严重副作用 | 第24-25页 |
1.3.3 其它已发现的KCNQ通道激动剂 | 第25-33页 |
1.3.4 我们实验室发现的新型KCNQ激动剂-HN | 第33-36页 |
1.4 立题依据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7-40页 |
2.1.1 质粒 | 第37页 |
2.1.2 细胞 | 第37页 |
2.1.3 试剂与材料 | 第37-38页 |
2.1.4 溶液与缓冲液 | 第38-39页 |
2.1.5 实验动物 | 第39-40页 |
2.1.6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0-45页 |
2.2.1 PCR及定点突变 | 第40-41页 |
2.2.2 细胞培养及转染 | 第41-42页 |
2.2.3 高通量筛选 | 第42-43页 |
2.2.4 手动膜片钳实验 | 第43页 |
2.2.5 癫痫动物模型的构建 | 第43页 |
2.2.6 内脏痛动物模型的构建 | 第43-44页 |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 | 第45-81页 |
3.1 新型KCNQ2通道激动剂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 第45-66页 |
3.1.1 新型KCNQ2激动剂HN37的体外药效显著优于Retigabine | 第45-46页 |
3.1.2 HN37在KCNQ2癫痫突变体上具有治疗优势 | 第46-50页 |
3.1.3 HN37选择性激动KCNQ2~KCNQ5 亚型 | 第50-52页 |
3.1.4 W236是HN37作用于KCNQ2通道的关键位点 | 第52-56页 |
3.1.5 HN37与Retigabine的共给药效应 | 第56-58页 |
3.1.6 HN37与Retigabine在KCNQ2通道上的作用模式存在差异 | 第58-65页 |
3.1.7 小结 | 第65-66页 |
3.2 新型KCNQ通道调节剂的发现及亚型选择性研究 | 第66-81页 |
3.2.1 高通量筛选技术发现新结构骨架的活性小分子 | 第66-71页 |
3.2.2 亚型选择性激动剂的发现 | 第71-79页 |
3.2.3 KCNQ4亚型选择性激动剂的内脏痛镇痛效应 | 第79-80页 |
3.2.4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4页 |
4.1 总结 | 第81-82页 |
4.2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9页 |
缩略词表 | 第99-102页 |
图表索引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作者简介、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附:专业基础综述 | 第107-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附:专业综述 | 第122-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