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生态乡村的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宜居乡村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1 乡村振兴战略 | 第17页 |
2.2 生态宜居理论 | 第17-19页 |
3 基于问卷调查的乡村生态宜居现状分析 | 第19-26页 |
3.1 调查策划与实施说明 | 第19-22页 |
3.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3.1.2 样本量的确定与分配 | 第20-21页 |
3.1.3 数据质量控制 | 第21页 |
3.1.4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21-22页 |
3.2 河北省生态宜居整体现状描述 | 第22-26页 |
3.2.1 基础设施待完善,各项工作需加强 | 第22页 |
3.2.2 农民收入不乐观,子女教育压力大 | 第22-23页 |
3.2.3 村民学习意识弱,乡村教育问题多 | 第23页 |
3.2.4 医保老保覆盖广,态度积极热情高 | 第23-24页 |
3.2.5 乡村住房待统一,“厕改”政策完成少 | 第24页 |
3.2.6 生活垃圾占比高,随意丢弃现象重 | 第24页 |
3.2.7 垃圾池虽覆盖广,但清理情况较差 | 第24-25页 |
3.2.8 农业面源污染重,绿化改造效率低 | 第25-26页 |
4 河北省乡村生态宜居水平测度 | 第26-40页 |
4.1 乡村生态宜居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29页 |
4.1.1 创建原则 | 第26-27页 |
4.1.2 主要内容及构建依据 | 第27-29页 |
4.2 生态宜居乡村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9-31页 |
4.2.1 “坎蒂雷赋权法”原理 | 第29-30页 |
4.2.2 “坎蒂雷赋权法”操作步骤 | 第30-31页 |
4.3 实证研究 | 第31-40页 |
4.3.1 样本数据的来源 | 第31页 |
4.3.2 样本数据的标准化 | 第31-33页 |
4.3.3 权重的确定 | 第33-35页 |
4.3.4 河北省各地级市生态宜居水平测度 | 第35-40页 |
5 生态宜居乡村水平测度的区域集聚分析 | 第40-51页 |
5.1 空间统计学介绍 | 第40-41页 |
5.2 空间权重矩阵的确定 | 第41页 |
5.3 空间聚集性分析 | 第41-42页 |
5.3.1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整体情况 | 第41-42页 |
5.3.2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准则层聚集情况 | 第42页 |
5.4 局部空间演化分析 | 第42-51页 |
6 结论建议 | 第51-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6.1.1 人为可控因素高,生态宜居建设复杂 | 第51页 |
6.1.2 河北省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区域差异大,聚集性不强 | 第51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1-54页 |
6.2.1 多管齐下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 第51-52页 |
6.2.2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 | 第52-53页 |
6.2.3 完善决策程序,引导村民参与 | 第53页 |
6.2.4 依靠科技引领,鼓励智库参与 | 第53-54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