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是重要的一项任务 | 第11-12页 |
1.1.2 传统场地开发模式破坏了场地自然水文循环 | 第12-13页 |
1.1.3 不透水面的肆意蔓延导致城市内涝频发,造成巨大损失 | 第13-14页 |
1.1.4 传统管网排水模式已难以使城市内涝区域的排水需求得到满足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3.1 海绵城市 | 第16-17页 |
1.3.2 城市内涝 | 第17页 |
1.3.3 场地设计 | 第17-18页 |
1.3.4 雨水管理模型 | 第18页 |
1.4 国外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18-21页 |
1.4.1 低影响开发理论 | 第18-20页 |
1.4.2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 第20页 |
1.4.3 水敏感城市设计理论 | 第20页 |
1.4.4 可持续基础设施理论 | 第20-21页 |
1.5 国内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21-25页 |
1.5.1 海绵城市 | 第21-23页 |
1.5.2 雨水处理技术 | 第23页 |
1.5.3 城市内涝 | 第23-24页 |
1.5.4 低影响开发及绿色基础设施 | 第24页 |
1.5.5 场地设计 | 第24-25页 |
1.5.6 SWMM应用研究 | 第25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5-27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第2章 北京中心城内涝区场地特性与内涝机理 | 第27-39页 |
2.1 北京中心城内涝区调研概况 | 第27-31页 |
2.1.1 调研对象选取依据 | 第27-28页 |
2.1.2 调研结果 | 第28-31页 |
2.2 北京中心城内規区场地特性 | 第31-35页 |
2.2.1 不透水面积 | 第32页 |
2.2.2 植被覆盖率 | 第32-33页 |
2.2.3 其他场地特性 | 第33-35页 |
2.3 北京中心城内涝机理 | 第35-37页 |
2.3.1 内涝外因 | 第35-36页 |
2.3.2 内涝内因 | 第36页 |
2.3.3 内涝机理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北京中心城内涝区场地更新设计策略 | 第39-47页 |
3.1 场地更新设计理念与技术路线 | 第39-43页 |
3.1.1 场地更新设计理念 | 第39-43页 |
3.2 宏观层面更新设计策略 | 第43-46页 |
3.2.1 海绵基质控制 | 第43-45页 |
3.2.2 海绵廊道控制 | 第45页 |
3.2.3 海绵斑块控制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基于SWMM的北京中心城内涝区场地更新绩效模拟与优化设计 | 第47-53页 |
4.1 SWMM简介 | 第47-49页 |
4.1.1 模拟能力 | 第47-48页 |
4.1.2 典型应用 | 第48-49页 |
4.2 SWMM模拟步骤 | 第49-50页 |
4.3 内涝场地海绵设施规模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模式研究 | 第53-65页 |
5.1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技术模式研究 | 第53-65页 |
5.1.1 暴雨管理模式 | 第53-55页 |
5.1.2 适合北京市城市道路特征的生态雨水系统 | 第55-61页 |
5.1.3 新老城区市政道路源头截污方式 | 第61-6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