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6-17页
   ·选题的背景第16-17页
   ·选题的意义第17页
 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7-21页
   ·国外研究动态第17-19页
   ·国内研究动态第19-21页
 3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第21-25页
   ·二元结构理论第21-22页
   ·"中心外围区"论第22-23页
   ·增长极理论第23-24页
   ·田园城市理论第24-25页
 4 本文的分析框架和结构第25-28页
   ·分析框架第25-26页
   ·论文结构第26-28页
 5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采用的主要方法第28页
   ·本文的基本思路第28页
   ·采用的研究方法第28页
 6 本文的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第28-30页
   ·重点和难点第28页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8-29页
   ·研究不足第29-30页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及其协调发展关系第30-49页
 1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一般认识第30-38页
   ·新农村建设的一般认识第30-35页
   ·城镇化的一般认识第35-38页
 2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分析第38-44页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特征第38-39页
   ·坚持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分析第39-42页
   ·坚持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分析第42-44页
 3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辩证关系第44-45页
   ·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镇化的现实基础第44页
   ·城镇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第44-45页
 4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目标第45-47页
   ·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目标第45页
   ·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容第45-47页
 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第49-68页
 1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第49-50页
   ·指标选择的原则第49-50页
   ·指标体系的组成第50页
 2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描述性指标体系的构建第50-55页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经济子系统指标的确定第51-52页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社会子系统指标的确定第52-53页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生活子系统指标的确定第53-54页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子系统指标的确定第54-55页
 3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性指标体系的构建第55-58页
   ·评价性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论:累计贡献率因子分析法第55-56页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性指标体系的具体组成第56-58页
 4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的赋权第58-64页
   ·网络层次分析法第58-62页
   ·主成分分析法第62-64页
 5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第64-66页
   ·综合评价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第64页
   ·综合评价的内容: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第64-66页
 6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四章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多指标横向综合评价第68-85页
 1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数据的采集处理第68-72页
   ·评价指标的选择第68-69页
   ·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和处理第69-72页
 2 基于ANP方法的城乡协调发展绝对水平区域差异实证分析第72-80页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网络层次模型第72页
   ·构建网络体系图第72-74页
   ·专家判断矩阵的输入和指标权重的计算第74-78页
   ·指标权重的输出第78页
   ·各城市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综合协调度的计算第78-79页
   ·结果分析和问题归纳第79-80页
 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乡协调发展相对水平区域差异实证分析第80-84页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相对水平的因子分析第80-82页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相对水平的聚类分析第82-83页
   ·结果分析和问题归纳第83-84页
 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单指标和多指标纵向综合评价第85-112页
 1 湖南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演化的单指标纵向分析第85-89页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及其差异演化分析的意义第85-86页
   ·湖南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及其演化趋势第86-88页
   ·结果分析和问题归纳第88-89页
 2 湖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异演化的单指标纵向分析第89-92页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其差异演化分析的意义第89页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异及其演化趋势第89-91页
   ·结果分析和问题归纳第91-92页
 3 湖南城乡二元劳动生产率差异演化的单指标纵向分析第92-95页
   ·城乡二元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演化分析的意义第92-93页
   ·湖南城乡二元劳动生产率差异及其演化趋势第93-94页
   ·结果分析和问题归纳第94-95页
 4 湖南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差异演化的单指标纵向分析第95-98页
   ·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及其差异演化分析的意义第95-96页
   ·湖南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差异的演化趋势第96-98页
   ·结果分析和问题归纳第98页
 5 湖南支农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比重的单指标纵向分析第98-101页
   ·支农支出的作用及其差异演化分析的意义第98-99页
   ·湖南支农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及其演化趋势第99-100页
   ·结果分析和问题归纳第100-101页
 6 湖南城乡协调发展相对水平的多指标纵向分析第101-107页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第101-102页
   ·因子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的计算第102-103页
   ·因子载荷矩阵及公共因子的提取和解释第103-104页
   ·各年份的因子得分第104-106页
   ·结果分析和问题归纳第106-107页
 7 湖南城乡协调发展绝对水平的多指标纵向分析第107-110页
   ·专家打分第107-108页
   ·权重计算第108页
   ·城乡协调度绝对水平的测度第108-110页
   ·结果分析和问题归纳第110页
 8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六章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SWOT分析第112-124页
 1 湖南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优势分析第112-113页
   ·区位优势较明显第112页
   ·资源优势较明显第112-113页
 2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劣势分析第113-114页
   ·小城镇难以发挥对农村的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第113页
   ·城镇化的滞后发展遏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对流第113-114页
   ·区域严重不均衡发展弱化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合力第114页
 3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第114-116页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的历史机遇第114-115页
   ·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战略提供的历史机遇第115-116页
 4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第116-12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打通城乡协调发展的劳动力流动渠道将困难重重第116-117页
   ·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巩固城乡协调发展的粮食基础将任重道远第117-118页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不断扩大,疏通有利于城乡收入差异缩小的各种渠道将遥遥无期第118-119页
   ·金融抑制造成的农村金融空洞化严重,搭建城乡协调发展的资金均衡供给平台不能一蹴而就第119页
   ·长株潭城市群发育不成熟,彰显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引擎作用需假以时日第119-120页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提升城乡协调发展中农村基础设施的层次将举步维艰第120-121页
   ·二元户籍制度根深蒂固,打破城乡协调发展中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须付出高昂的制度变迁成本第121-122页
 5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七章 国外城乡协调发展的经验借鉴和教训第124-136页
 1 韩国"新村运动":背景、过程及其经验借鉴第124-128页
   ·韩国"新村运动"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第124-127页
   ·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经验第127-128页
 2 "拉美陷阱":界定、特征、原因及其经验教训第128-134页
   ·"拉美陷阱"的界定和特征第129-132页
   ·"拉美陷阱"的主要原因和经验教训第132-134页
 3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第八章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第136-142页
 1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第136-137页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分析第136-137页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第137页
 2 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第137-138页
   ·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分析第137-138页
   ·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的主要内容第138页
 3 城乡公共产品均衡配置机制第138-139页
   ·城乡公共产品均衡配置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分析第138页
   ·城乡公共产品均衡配置机制的主要内容第138-139页
 4 城市群形成培育机制第139-140页
   ·城市群形成培育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分析第139页
   ·城市群形成培育机制的主要内容第139-140页
 5 城乡户籍制度一元化推动机制第140-141页
   ·城乡户籍制度一元化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分析第140页
   ·城乡户籍制度一元化机制的主要内容第140-141页
 6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第九章 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第142-153页
 1 统筹城乡经济,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第142-146页
   ·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夯实农村经济基础第142-143页
   ·加速城乡产业集群,提升城乡产业核心竞争力第143-144页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融合第144-145页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城乡粮食安全第145页
   ·规划城镇体系,发挥中心城镇对新农村的辐射作用第145-146页
 2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促进城乡社会事业的协调推进第146-150页
   ·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第146-147页
   ·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城乡医疗卫生协调发展第147-148页
   ·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实现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第148-149页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第149-150页
 3 统筹城乡生活,促进城乡生活的协调改善第150-151页
   ·加强城乡水电路气房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状况第150页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150-151页
 4 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护和建设第151-152页
   ·加大宣传和教育,创新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观念第151页
   ·统筹规划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拓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工作第151-152页
   ·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第152页
   ·完善城乡统筹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建立生态环保管理体制第152页
 5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第十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第153-158页
 1 研究结论第153-157页
 2 研究展望第157-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6页
附录A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第166-170页
附录B评价指标解释及其数据来源第170-173页
附录C调查问卷第173-175页
致谢第175-176页
作者简历第176-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下一篇: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