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3-16页 |
1.6.1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1.6.2 本论文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第2章 乡土建筑内涵及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29页 |
2.1 乡土建筑的历史溯源 | 第16-17页 |
2.2 乡土建筑的概念 | 第17页 |
2.3 乡土建筑的研究方法--建筑类型学理论 | 第17-18页 |
2.4 乡土建筑改造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8-27页 |
2.4.1 乡土建筑改造中设计技术系统探讨 | 第18-19页 |
2.4.2 乡土建筑中本土材料的类型研究 | 第19-23页 |
2.4.3 乡土建筑中本土建筑元素类型研究 | 第23-27页 |
2.5 乡土建筑改造中运营类型分析 | 第27-28页 |
2.5.1 民宿运营特征 | 第27页 |
2.5.2 乡村旅游开发特征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基于类型学的乡土建筑改造案例研究 | 第29-61页 |
3.1 金华浦江县马岭脚村--乡土建筑改造与现代设计手法共存 | 第29-34页 |
3.1.1 项目概况 | 第29-30页 |
3.1.2 村落布局与空间形态分析 | 第30-32页 |
3.1.3 新旧建筑的并置 | 第32-33页 |
3.1.4 建筑材料的应用 | 第33页 |
3.1.5 小结 | 第33-34页 |
3.2 郴州市桂阳县阳山村-本土建筑元素的传承 | 第34-38页 |
3.2.1 项目概况 | 第34-35页 |
3.2.2 村落构成及建筑特征分析 | 第35-37页 |
3.2.3 结构体系与建筑材料特征分析 | 第37-38页 |
3.2.4 小结 | 第38页 |
3.3 广西桂林阳朔白沙镇旧县村——乡土建筑改造与运营模式的呼应 | 第38-42页 |
3.3.1 项目概况 | 第38-39页 |
3.3.2 空间布局及建筑型制分析 | 第39-41页 |
3.3.3 阳朔云庐民宿运营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3.3.4 小结 | 第42页 |
3.4 浙江安吉莫干山“老树林”—乡民直接参与改造乡土建筑的特征 | 第42-44页 |
3.4.1 项目概况 | 第42-43页 |
3.4.2 乡民直接参与改造的特征分析 | 第43-44页 |
3.4.3 小结 | 第44页 |
3.5 山东章丘朱家峪古村—乡土旅游价值内涵的挖掘 | 第44-53页 |
3.5.1 项目概况 | 第44-46页 |
3.5.2 村落布局形态 | 第46-47页 |
3.5.3 建筑空间类型分析 | 第47-49页 |
3.5.4 建筑构造特征 | 第49-50页 |
3.5.5 建筑材料特征 | 第50-51页 |
3.5.6 朱家裕乡村旅游开发特征 | 第51-52页 |
3.5.7 小结 | 第52-53页 |
3.6 案例建筑空间类型总结与分析 | 第53-56页 |
3.6.1 建筑空间类型分析 | 第53-54页 |
3.6.2 建筑空间与街巷关系 | 第54-56页 |
3.7 乡土建筑基本改造策略--引导乡民直接参与乡土建筑改造 | 第56-57页 |
3.8 案例改造的设计策略总结与分析 | 第57-59页 |
3.8.1 “留”——保留整体旧 | 第57页 |
3.8.2 “构”——重构新与旧 | 第57-58页 |
3.8.3 “并”——新整体的并置 | 第58页 |
3.8.4 三种策略的关联 | 第58-59页 |
3.9 案例运营策略总结与分析 | 第59-60页 |
3.9.1 民宿运营策略 | 第59页 |
3.9.2 乡村旅游运营策略 | 第59-60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山东及大汶口本土村落特征研究 | 第61-84页 |
4.1 山东历史文脉及乡土建筑概况 | 第61-62页 |
4.2 山东乡土民居聚落及建筑特征解析 | 第62-64页 |
4.2.1 山东民居基本特点 | 第62页 |
4.2.2 民居村落形态特征 | 第62-64页 |
4.3 泰安大汶口乡土建筑现状 | 第64-66页 |
4.3.1 泰安大汶口地区概况 | 第64-65页 |
4.3.2 大汶口镇村落的建筑现状 | 第65-66页 |
4.4 泰安大汶口建筑特征研究 | 第66-81页 |
4.4.1 大汶口房屋平面布置特征 | 第66-67页 |
4.4.2 大汶口院落空间布局特征 | 第67-70页 |
4.4.3 院落搭接及其与街巷的空间关系 | 第70-72页 |
4.4.4 建筑单体尺度分析 | 第72-73页 |
4.4.5 大汶口建筑围合要素特征 | 第73-75页 |
4.4.6 大汶口建筑材料及构造特征 | 第75-77页 |
4.4.7 大汶口院落大门 | 第77-78页 |
4.4.8 大汶口院内景观特征 | 第78-81页 |
4.5 大汶口乡土建筑面临的问题 | 第81-83页 |
4.5.1 建筑年久失修,残破严重 | 第81页 |
4.5.2 无序加建改造,破坏文脉肌理 | 第81-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大汶口乡土建筑改造案例实践 | 第84-118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84页 |
5.2 大汶口改造规划设计思考--院落营造 | 第84-86页 |
5.2.1 院落的本质 | 第84页 |
5.2.2 院落空间形态体现 | 第84-85页 |
5.2.3 院落空间的分类 | 第85-86页 |
5.2.4 院落营造的意义 | 第86页 |
5.3 大汶口改造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 第86-88页 |
5.4 大汶口镇样板区建筑规划设计—本土建筑元素的传承 | 第88-99页 |
5.4.1 规划设计及建筑定位 | 第88-89页 |
5.4.2 院落空间营造 | 第89-91页 |
5.4.3 建筑平面布局特征 | 第91-95页 |
5.4.4 建筑立面建筑特征分析 | 第95-98页 |
5.4.5 建筑色彩 | 第98-99页 |
5.4.6 小结 | 第99页 |
5.5 大汶口镇二期建筑改造—乡土建筑营造及施工技艺探索 | 第99-115页 |
5.5.1 空间营造及平面布置特征 | 第99-105页 |
5.5.2 建筑结构体系 | 第105-107页 |
5.5.3 室内空间布局特征 | 第107-109页 |
5.5.4 建筑围合要素特征分析 | 第109-112页 |
5.5.5 新旧建筑并置及建筑材料特征 | 第112-115页 |
5.6 大汶口旅游资源开发特征 | 第115-11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6章 结论与愿景 | 第118-121页 |
6.1 结论 | 第118-119页 |
6.2 局限性及愿景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