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缩写名称表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26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碳捕集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2.1 CO_2捕集技术 | 第11-14页 |
| 1.2.2 燃烧后CO_2捕集方法 | 第14-16页 |
| 1.3 CO_2捕集材料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 1.3.1 固体多孔材料 | 第16-18页 |
| 1.3.2 液体材料 | 第18-22页 |
| 1.3.3 新型碳捕集材料 | 第22-24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1.4.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4页 |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2 球型硅基吸收剂制备及其CO_2吸收性能 | 第26-44页 |
| 2.1 实验 | 第27-31页 |
| 2.1.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 2.1.2 吸收剂制备 | 第28-29页 |
| 2.1.3 吸收剂表征 | 第29页 |
| 2.1.4 吸收实验 | 第29-31页 |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1-42页 |
| 2.2.1 实心球型硅基吸收剂的CO_2吸收性能 | 第31-34页 |
| 2.2.2 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结构特征 | 第34-36页 |
| 2.2.3 中空球型硅基吸收剂的CO_2吸收性能研究 | 第36-38页 |
| 2.2.4 多孔二氧化硅微球结构特征 | 第38-41页 |
| 2.2.5 多孔球型硅基吸收剂的CO_2吸收性能研究 | 第41-42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3 多孔球型硅基吸收剂CO_2吸收/解吸性能研究 | 第44-62页 |
| 3.1 吸收/解吸实验 | 第44-45页 |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5-60页 |
| 3.2.1 胺改性对多孔二氧化硅微球孔道结构的影响 | 第45-49页 |
| 3.2.2 多孔球型硅基吸收剂的CO_2吸收性能研究 | 第49-58页 |
| 3.2.3 多孔球型硅基吸收剂的CO_2解吸性能研究 | 第58-60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4 胺负载量及胺种类对多孔球型硅基吸收剂CO_2吸收性能影响 | 第62-84页 |
| 4.1 实验 | 第62-64页 |
| 4.1.1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 4.1.2 胺改性实验 | 第62-64页 |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4-83页 |
| 4.2.1 PEI负载量对吸收剂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 | 第64-67页 |
| 4.2.2 PEI负载量对CO_2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 4.2.3 聚合物胺对CO_2吸收/解吸性能的影响 | 第69-73页 |
| 4.2.4 烷基胺对CO_2吸收/解吸性能的影响 | 第73-78页 |
| 4.2.5 其他胺对CO_2吸收/解吸性能的影响 | 第78-83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5 二氧化硅微球孔径调控及微观结构对CO_2吸收性能影响 | 第84-102页 |
| 5.1 吸收剂制备与表征 | 第84-85页 |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5-99页 |
| 5.2.1 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结构特征 | 第85-90页 |
| 5.2.2 中空球型硅基吸收剂CO_2吸收性能 | 第90-91页 |
| 5.2.3 多孔二氧化硅微球结构特征 | 第91-96页 |
| 5.2.4 多孔球型硅基吸收剂CO_2吸收性能 | 第96-99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99-10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 6.2 本文创新性 | 第103页 |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 附录 | 第116页 |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16页 |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