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者论”视阈下的是枝裕和电影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电影作者论”与是枝裕和 | 第8-11页 |
1.1 “电影作者论”及其发展 | 第8-9页 |
1.2 电影作者:是枝裕和 | 第9-11页 |
第二章:从主题开掘看是枝裕和的电影 | 第11-24页 |
2.1 个体的丧失与成长 | 第11-15页 |
2.1.1 死亡的表现形态:简介与缺席 | 第11-13页 |
2.1.2 死亡背景下的回声展示: | 第13-15页 |
2.2 家庭空间中的“人情”纠葛 | 第15-20页 |
2.2.1 疏离的父子关系 | 第16-18页 |
2.2.2 亲密的母子关系 | 第18-19页 |
2.2.3 隔阂的夫妻关系 | 第19-20页 |
2.3 社会的公共空间的铺排 | 第20-24页 |
2.3.1 社会的喧嚣与个体的失语 | 第20-21页 |
2.3.2 社会悲剧下的人文关怀 | 第21-24页 |
第三章:从个人风格看是枝裕和的电影 | 第24-36页 |
3.1 叙事特征 | 第24-30页 |
3.1.1 线性时间 | 第24-26页 |
3.1.2 重细节轻情节 | 第26-27页 |
3.1.3 “小情节”原则 | 第27-29页 |
3.1.4 空间的限定 | 第29-30页 |
3.2 视听风格 | 第30-36页 |
3.2.1 高度写实的画面基调 | 第30-32页 |
3.2.2 力求写实的声音造型 | 第32-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附录 | 第38-39页 |
作者简介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