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褐煤概况与利用现状 | 第11-13页 |
1.2.1 世界褐煤概况 | 第11-12页 |
1.2.2 中国褐煤概况 | 第12页 |
1.2.3 褐煤利用现状 | 第12-13页 |
1.3 生物质利用现状 | 第13-14页 |
1.4 生物质型煤成型技术 | 第14-16页 |
1.4.1 冷压成型机理及成型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4.2 热压成型机理及成型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16页 |
1.5 生物质预处理方法 | 第16-19页 |
1.5.1 物理法改性生物质 | 第17页 |
1.5.2 化学法改性生物质 | 第17-18页 |
1.5.3 生物法改性生物质 | 第18-19页 |
1.6 专利地图分析 | 第19-23页 |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5页 |
1.7.1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7.3 研究路线 | 第24-25页 |
第2章 分析测试与计算方法 | 第25-31页 |
2.1 分析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5-30页 |
2.3 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第3章 厌氧发酵技术处理玉米秸秆研究 | 第31-43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33-34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34-35页 |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35-42页 |
3.3.1 玉米秸秆BMP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3.3.2 玉米秸秆厌氧发酵沼气成分及产气量的变化 | 第36-38页 |
3.3.3 玉米秸秆厌氧发酵沼液性质的变化 | 第38-39页 |
3.3.4 玉米秸秆厌氧发酵后的沼渣分析 | 第39-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生物质型煤热压成型工艺研究 | 第43-64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褐煤、玉米秸秆与沼渣特性分析 | 第43-4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5页 |
4.3 褐煤与生物质热压成型工艺条件研究 | 第45-57页 |
4.3.1 实验设计 | 第45-46页 |
4.3.2 实验装置 | 第46页 |
4.3.3 热压成型实验操作步骤 | 第46-47页 |
4.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4.4 沼渣型煤热压成型工艺参数优化 | 第57-63页 |
4.4.1 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 | 第57-58页 |
4.4.2 沼渣型煤热压成型数据回归模型 | 第58-59页 |
4.4.3 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 第59-61页 |
4.4.4 沼渣型煤热压过程较优实验条件 | 第61-62页 |
4.4.5 优化参数验证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生物质型煤特性分析 | 第64-72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褐煤、生物质型煤扫描电镜分析 | 第64-65页 |
5.3 生物质型煤的热重分析 | 第65-68页 |
5.4 生物质型煤的存放性能测试 | 第68-69页 |
5.5 生物质型煤成型过程理论能耗分析 | 第69-71页 |
5.5.1 机械加压理论能耗 | 第69页 |
5.5.2 成型加热理论能耗 | 第69-70页 |
5.5.3 原料粉碎理论能耗 | 第70-71页 |
5.5.4 总理论能耗分析 | 第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建议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