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 前言 | 第13-16页 |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6页 |
| 一、东方铃蟾活性多肽的分离和鉴定 | 第16-39页 |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6-26页 |
| 1.1.1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 1.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16页 |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6-17页 |
| 1.1.4 主要应用软件 | 第17页 |
| 1.1.5 实验方法 | 第17-26页 |
| 1.2 结果 | 第26-36页 |
| 1.2.1 东方铃蟾活性多肽的分子克隆 | 第26-27页 |
| 1.2.2 Bombinin多肽基因序列的分析处理 | 第27-30页 |
| 1.2.3 铃蟾皮肤分泌物中活性多肽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 第30-34页 |
| 1.2.4 Bombinin多肽的二级结构和理化性质的预测 | 第34-36页 |
| 1.3 讨论 | 第36-37页 |
| 1.4 小结 | 第37-39页 |
| 二、铃蟾多肽BLP-7和BombininH-BO的功能研究 | 第39-51页 |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9-44页 |
| 2.1.1 细胞系和菌株 | 第39页 |
| 2.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39页 |
| 2.1.3 主要设备仪器 | 第39-40页 |
| 2.1.4 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 2.2 结果 | 第44-48页 |
| 2.2.1 BLP-7和BombininH-BO的抗菌作用 | 第44-45页 |
| 2.2.2 BLP-7和BombininH-BO的溶血作用 | 第45-46页 |
| 2.2.3 BLP-7和BombininH-BO的肿瘤抑制作用 | 第46-48页 |
| 2.3 讨论 | 第48-49页 |
| 2.4 小结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8-59页 |
| 综述 抗肿瘤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5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