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人生哲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时代背景与理论来源 | 第15-29页 |
2.1 社会背景 | 第15-17页 |
2.1.1 中国社会制度的内在过渡 | 第15-16页 |
2.1.2 西方列强入侵的现实冲击 | 第16-17页 |
2.2 理论背景 | 第17-21页 |
2.2.1 东西文化论战 | 第17-19页 |
2.2.2 科玄论战 | 第19-20页 |
2.2.3 现代三大思潮 | 第20-21页 |
2.3 理论来源 | 第21-29页 |
2.3.1 感悟印度佛学文化 | 第21-24页 |
2.3.2 借鉴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 第24-25页 |
2.3.3 心归泰州学派自然主义 | 第25-27页 |
2.3.4 继承孔子儒学文化精髓 | 第27-29页 |
第3章 梁漱溟人生哲学的变迁及主要内容 | 第29-41页 |
3.1 人生哲学的初探 | 第29-32页 |
3.1.1 探究宇宙人生之根本 | 第30-31页 |
3.1.2 解决人生选择之疑虑 | 第31-32页 |
3.1.3 从佛转儒 | 第32页 |
3.2 人生哲学的成熟及主要内容 | 第32-36页 |
3.2.1 人生路向的抉择 | 第33-34页 |
3.2.2 合理的生活与听凭直觉的人生观 | 第34-35页 |
3.2.3 对外无求与向上奋斗 | 第35-36页 |
3.3 人生哲学的修正、实践 | 第36-41页 |
3.3.1 摒弃“意味”,重识“理性” | 第37-38页 |
3.3.2 以理性组织乡村的改造之路 | 第38-39页 |
3.3.3 道德乌托邦的幻灭 | 第39-41页 |
第4章 梁漱溟人生哲学的总体评价 | 第41-50页 |
4.1 梁漱溟人生哲学的特点 | 第41-44页 |
4.1.1 非功利主义型 | 第41-42页 |
4.1.2 理想主义型 | 第42-43页 |
4.1.3 勇于实践型 | 第43-44页 |
4.2 梁漱溟人生哲学的合理性 | 第44-46页 |
4.2.1 对文化复兴的启示 | 第44-45页 |
4.2.2 对人生实践的启示 | 第45-46页 |
4.3 梁漱溟人生哲学的局限性 | 第46-50页 |
4.3.1 理论局限性 | 第46-48页 |
4.3.2 实践局限性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