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3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表面润湿理论概述 | 第14-17页 |
1.2.1 表面与界面 | 第14-15页 |
1.2.2 界面的稳定与变化 | 第15-16页 |
1.2.3 表面润湿现象及其应用 | 第16-17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7-31页 |
1.3.1 表面液滴润湿状态及描述模型 | 第17-23页 |
1.3.2 表面微观特征对粗糙表面液滴润湿状态的影响 | 第23-28页 |
1.3.3 粗糙表面液滴的润湿行为 | 第28-30页 |
1.3.4 疏水和亲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 第30-31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表面制备、实验系统与模拟方法 | 第33-45页 |
2.1 实验系统 | 第33-34页 |
2.1.1 实验装置 | 第33页 |
2.1.2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2.1.3 误差分析 | 第34页 |
2.2 微结构表面制备 | 第34-36页 |
2.2.1 制备步骤 | 第34-35页 |
2.2.2 表面制备 | 第35-36页 |
2.3 模拟方法 | 第36-44页 |
2.3.1 数学模型 | 第36-38页 |
2.3.2 网格划分与模拟对象 | 第38-41页 |
2.3.3 模型验证 | 第41-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表面液滴润湿状态区间及影响因素 | 第45-62页 |
3.1 粗糙表面液滴润湿状态描述及区间划分 | 第45-49页 |
3.1.1 简化与假设 | 第45页 |
3.1.2 亲水性表面液滴润湿状态描述及区间划分 | 第45-46页 |
3.1.3 疏水性表面液滴润湿状态描述及区间划分 | 第46-49页 |
3.2 润湿状态区间划分的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3.2.1 润湿状态区间的划分与验证 | 第49-51页 |
3.2.2 Intermediate区的分析与验证 | 第51-55页 |
3.3 润湿状态区间划分的影响因素 | 第55-60页 |
3.3.1 临界接触角在余弦图上的分布区域 | 第55页 |
3.3.2 微结构尺寸对临界接触角和润湿状态区间的影响 | 第55-57页 |
3.3.3 表面特征参数对临界接触角的影响 | 第57-59页 |
3.3.4 表面特征参数对润湿状态区间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表面微观特征对液滴润湿状态的影响 | 第62-86页 |
4.1 微观结构尺度对液滴润湿状态的影响 | 第62-67页 |
4.1.1 模拟对象 | 第62页 |
4.1.2 网格和边界条件 | 第62-63页 |
4.1.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4.2 微观结构尺寸对液滴润湿状态的影响 | 第67-76页 |
4.2.1 模拟对象 | 第67页 |
4.2.2 网格和边界条件 | 第67-68页 |
4.2.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8-76页 |
4.3 微结构内角与液滴润湿状态稳定性的关系 | 第76-85页 |
4.3.1 液滴润湿状态稳定性方程的建立 | 第76-80页 |
4.3.2 微结构内角对液滴润湿状态的影响 | 第80-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复杂表面特征及蒸发对液滴润湿状态的影响 | 第86-112页 |
5.1 微观结构层级对液滴润湿状态的影响 | 第86-92页 |
5.1.1 模拟对象 | 第86页 |
5.1.2 网格和边界条件 | 第86-87页 |
5.1.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87-92页 |
5.2 不均匀微结构对液滴润湿状态的影响 | 第92-101页 |
5.2.1 模拟对象 | 第92页 |
5.2.2 模拟步骤 | 第92-95页 |
5.2.3 网格和边界条件 | 第95-96页 |
5.2.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96-101页 |
5.3 蒸发对微结构表面液滴润湿状态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1-110页 |
5.3.1 表面微结构对蒸发液滴初始形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101-104页 |
5.3.2 蒸发对微结构表面液滴下气液界面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104-106页 |
5.3.3 蒸发液滴下气液界面不稳定的原因 | 第106-107页 |
5.3.4 微槽表面蒸发液滴下气液界面稳定的条件 | 第107-108页 |
5.3.5 失稳后液滴下气液界面的形态及位置演化 | 第108-11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12-113页 |
6.1.1 工作内容 | 第112页 |
6.1.2 主要结论 | 第112-113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