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绪论:人格、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 | 第15-19页 |
第一章 一般人格权界定与历史梳理 | 第19-49页 |
第一节 一般人格权的涵义 | 第19-34页 |
一、一般人格权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一般人格权的法律特征 | 第20-23页 |
三、一般人格权的性质 | 第23-29页 |
四、一般人格权的功能 | 第29-32页 |
五、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关系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一般人格权的产生与发展 | 第34-44页 |
一、古代法中的人格权考察 | 第34-35页 |
二、近代主要国家民法中的人格权考察 | 第35-38页 |
三、一般人格权的产生与发展 | 第38-44页 |
第三节 一般人格权制度的确立意义 | 第44-49页 |
一、维护基本人权 | 第44-46页 |
二、完善人格权体系 | 第46-47页 |
三、实现人格利益的全面保护 | 第47-49页 |
第二章 一般人格权构成要素分析 | 第49-95页 |
第一节 一般人格权的主体分析 | 第49-65页 |
一、自然人是一般人格权的唯一主体 | 第49-53页 |
二、死者不能成为一般人格权主体 | 第53-61页 |
三、法人不享有一般人格权 | 第61-65页 |
第二节 一般人格权的客体分析 | 第65-79页 |
一、传统理论对权利及权利客体的认识 | 第66-70页 |
二、现代民法上的人格权客体 | 第70-72页 |
三、人格权客体的本质分析 | 第72-79页 |
第三节 一般人格权的内容分析 | 第79-95页 |
一、人格平等之解析 | 第80-83页 |
二、人格独立之解析 | 第83-86页 |
三、人格自由之解析 | 第86-89页 |
四、人格尊严之解析 | 第89-95页 |
第三章 一般人格权立法保护模式 | 第95-129页 |
第一节 近代民法“人之本体保护”模式 | 第95-112页 |
一、《法国民法典》人格权立法保护模式与借鉴意义 | 第96-104页 |
二、《德国民法典》人格权立法保护模式与借鉴意义 | 第104-109页 |
三、《瑞士民法典》人格权立法保护模式与借鉴意义 | 第109-112页 |
第二节 现代民法“权利保护”模式及人格权的全面扩张 | 第112-116页 |
一、现代民法中人格权内容的扩张 | 第112-114页 |
二、现代民法中人格权主体范围的扩张 | 第114-115页 |
三、现代民法中人格权救济方式的扩张 | 第115-116页 |
第三节 我国法律关于一般人格权的规定 | 第116-129页 |
一、《民法通则》的人格权立法 | 第116-123页 |
二、我国法律关于一般人格权的规定 | 第123-129页 |
第四章 我国民法典一般人格权保护的立法构想 | 第129-171页 |
第一节 我国民法典人格权保护模式之选择 | 第129-136页 |
一、民法典立法体例选择 | 第129-130页 |
二、民法典人格权立法模式选择 | 第130-131页 |
三、民法典人格权法应独立成编 | 第131-136页 |
第二节 我国民法典中的一般人格权立法构想 | 第136-146页 |
一、民法典明确规定一般人格权的必要性 | 第136-138页 |
二、关于民法典草案一般人格权立法设计的评述 | 第138-144页 |
三、完善一般人格权立法设计的几点考虑 | 第144-146页 |
第三节 我国民法典一般人格权救济体系之建构 | 第146-171页 |
一、一般人格权救济的体系化建构 | 第146-151页 |
二、人格权请求权的建构 | 第151-159页 |
三、人格权侵权请求权的完善 | 第159-163页 |
四、人格权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建构 | 第163-166页 |
五、一般人格权适用规则的建构 | 第166-171页 |
结论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7-189页 |
后记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