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采运与利用论文--森林环境资源的利用论文

上海古树名木(后续)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1.1 古树名木概念的界定第11-13页
        1.1.1 我国古树名木概念定义与分级第11-12页
        1.1.2 境外古树名木概念定义第12-13页
    1.2 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状态的因素及综合评价第13-14页
        1.2.1 生长势第13-14页
        1.2.2 树木特征第14页
        1.2.3 空间分布第14页
        1.2.4 自然条件第14页
        1.2.5 建设影响第14页
    1.3 我国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调查与存在问题分析第14-21页
        1.3.1 全国古树名木资源调查第15-19页
        1.3.2 部分城市古树资源情况第19-20页
        1.3.3 上海资源普查情况第20-21页
    1.4 部分境外古树名木资源情况第21-22页
        1.4.1 美国第21页
        1.4.2 英国第21-22页
        1.4.3 其他第22页
    1.5 古树名木保护的意义第22-23页
        1.5.1 空间历史的体现第22页
        1.5.2 活动历史的体现第22页
        1.5.3 景观历史的体现第22-23页
        1.5.4 生态历史的体现第23页
        1.5.5 环境历史的体现第23页
    1.6 本项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3-26页
        1.6.1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6.2 主要研究对象第24页
        1.6.3 主要研究内容第24页
        1.6.4 研究技术路线第24-25页
        1.6.5 研究方法第25-26页
第二章 调查研究基本概况第26-29页
    2.1 区县情况第26-27页
        2.1.1 区县人均GDP第26页
        2.1.2 区县面积第26页
        2.1.3 常住人口第26-27页
        2.1.4 人口密度第27页
    2.2 在册古树资源各区基本情况第27-28页
        2.2.1 古树资源各区分布情况第27页
        2.2.2 古树资源与各区人口、面积关系第27-28页
    2.3 未在册树木调查范围情况第28-29页
        2.3.1 公园情况第28页
        2.3.2 单位附属绿地第28-29页
        2.3.3 其他绿地第2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9-56页
    3.1 上海在册的古树名木和后续资源的现状及特点第29-46页
        3.1.1 各区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总量及分布特点第29-33页
        3.1.2 各区古树和后续资源的树龄及保护级别划分第33-34页
        3.1.3 各区古树名木和后续资源的分类第34-39页
        3.1.4 各区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的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第39-45页
        3.1.5 在册资源调查小结第45-46页
    3.2 未在册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第46-55页
        3.2.1 调查总体情况第46-52页
        3.2.2 未在册资源分析第52-55页
    3.3 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讨论与对策第56-65页
    4.1 上海市资源总量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第56-57页
        4.1.1 巩固和挖掘上海古树名木资源第56-57页
        4.1.2 后续资源是上海特色,也是长远的保护策略第57页
    4.2 上海市古树树种丰富度高,海派文化特色明显第57-58页
        4.2.1 上海在册与未在册树种重合度较高第57-58页
        4.2.2 上海古树名木资源树种的丰富度较高第58页
    4.3 上海市古树资源树龄整体处于青壮年时期,发展潜力大第58-59页
        4.3.1 上海一级保护古树较少第59页
        4.3.2 上海后续资源优势明显第59页
    4.4 上海古树名木资源保护技术较为规范,树种整体生长状况良好第59-61页
        4.4.1 建设工程影响是全国古树衰弱的主要原因第60页
        4.4.2 上海资源树种生长状况较好,保护技术规范第60-61页
    4.5 未在册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第61-62页
        4.5.1 未在册资源是上海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第61页
        4.5.2 未在册古树名木资源发现、转化在册保护机制和途径不畅第61-62页
        4.5.3 未在册资源纳入在册保护后还需深入研究政策和技术的可操作性第62页
    4.6 进一步加强上海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的科学养护与规范化管理第62-64页
        4.6.1 保护技术的科学性不够第62-63页
        4.6.2 资源保护还需从源头控制第63页
        4.6.3 进一步完善保护区设置第63-64页
    4.7 对策与建议第64-65页
        4.7.1 完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纳入规划源头保护第64页
        4.7.2 资源保护区的范围调整第64-65页
        4.7.3 加强移植古树资源的保护第6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65-66页
        5.1.1 在册古树保护第65-66页
        5.1.2 未在册古树保护第66页
    5.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附录1第70-78页
附录2第78-81页
附录3第81-83页
附录4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和公司信息透明度的研究--基于深圳股票交易所房地产行业
下一篇:基于共享经济的联合办公模式研究--以OK SPACE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