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古树名木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1.1.1 我国古树名木概念定义与分级 | 第11-12页 |
1.1.2 境外古树名木概念定义 | 第12-13页 |
1.2 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状态的因素及综合评价 | 第13-14页 |
1.2.1 生长势 | 第13-14页 |
1.2.2 树木特征 | 第14页 |
1.2.3 空间分布 | 第14页 |
1.2.4 自然条件 | 第14页 |
1.2.5 建设影响 | 第14页 |
1.3 我国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调查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14-21页 |
1.3.1 全国古树名木资源调查 | 第15-19页 |
1.3.2 部分城市古树资源情况 | 第19-20页 |
1.3.3 上海资源普查情况 | 第20-21页 |
1.4 部分境外古树名木资源情况 | 第21-22页 |
1.4.1 美国 | 第21页 |
1.4.2 英国 | 第21-22页 |
1.4.3 其他 | 第22页 |
1.5 古树名木保护的意义 | 第22-23页 |
1.5.1 空间历史的体现 | 第22页 |
1.5.2 活动历史的体现 | 第22页 |
1.5.3 景观历史的体现 | 第22-23页 |
1.5.4 生态历史的体现 | 第23页 |
1.5.5 环境历史的体现 | 第23页 |
1.6 本项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6.2 主要研究对象 | 第24页 |
1.6.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6.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6.5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调查研究基本概况 | 第26-29页 |
2.1 区县情况 | 第26-27页 |
2.1.1 区县人均GDP | 第26页 |
2.1.2 区县面积 | 第26页 |
2.1.3 常住人口 | 第26-27页 |
2.1.4 人口密度 | 第27页 |
2.2 在册古树资源各区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2.2.1 古树资源各区分布情况 | 第27页 |
2.2.2 古树资源与各区人口、面积关系 | 第27-28页 |
2.3 未在册树木调查范围情况 | 第28-29页 |
2.3.1 公园情况 | 第28页 |
2.3.2 单位附属绿地 | 第28-29页 |
2.3.3 其他绿地 | 第2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9-56页 |
3.1 上海在册的古树名木和后续资源的现状及特点 | 第29-46页 |
3.1.1 各区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总量及分布特点 | 第29-33页 |
3.1.2 各区古树和后续资源的树龄及保护级别划分 | 第33-34页 |
3.1.3 各区古树名木和后续资源的分类 | 第34-39页 |
3.1.4 各区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的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 | 第39-45页 |
3.1.5 在册资源调查小结 | 第45-46页 |
3.2 未在册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6-55页 |
3.2.1 调查总体情况 | 第46-52页 |
3.2.2 未在册资源分析 | 第52-55页 |
3.3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对策 | 第56-65页 |
4.1 上海市资源总量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 | 第56-57页 |
4.1.1 巩固和挖掘上海古树名木资源 | 第56-57页 |
4.1.2 后续资源是上海特色,也是长远的保护策略 | 第57页 |
4.2 上海市古树树种丰富度高,海派文化特色明显 | 第57-58页 |
4.2.1 上海在册与未在册树种重合度较高 | 第57-58页 |
4.2.2 上海古树名木资源树种的丰富度较高 | 第58页 |
4.3 上海市古树资源树龄整体处于青壮年时期,发展潜力大 | 第58-59页 |
4.3.1 上海一级保护古树较少 | 第59页 |
4.3.2 上海后续资源优势明显 | 第59页 |
4.4 上海古树名木资源保护技术较为规范,树种整体生长状况良好 | 第59-61页 |
4.4.1 建设工程影响是全国古树衰弱的主要原因 | 第60页 |
4.4.2 上海资源树种生长状况较好,保护技术规范 | 第60-61页 |
4.5 未在册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 第61-62页 |
4.5.1 未在册资源是上海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 第61页 |
4.5.2 未在册古树名木资源发现、转化在册保护机制和途径不畅 | 第61-62页 |
4.5.3 未在册资源纳入在册保护后还需深入研究政策和技术的可操作性 | 第62页 |
4.6 进一步加强上海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的科学养护与规范化管理 | 第62-64页 |
4.6.1 保护技术的科学性不够 | 第62-63页 |
4.6.2 资源保护还需从源头控制 | 第63页 |
4.6.3 进一步完善保护区设置 | 第63-64页 |
4.7 对策与建议 | 第64-65页 |
4.7.1 完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纳入规划源头保护 | 第64页 |
4.7.2 资源保护区的范围调整 | 第64-65页 |
4.7.3 加强移植古树资源的保护 | 第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5.1.1 在册古树保护 | 第65-66页 |
5.1.2 未在册古树保护 | 第66页 |
5.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1 | 第70-78页 |
附录2 | 第78-81页 |
附录3 | 第81-83页 |
附录4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