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猪论文

猪肠类器官模型的建立及干扰素λ在肠道黏膜免疫中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作用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7页
    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研究进展第14-18页
        1.1.1 PEDV概述第14页
        1.1.2 PEDV基因组和结构第14-15页
        1.1.3 PEDV感染细胞模型第15-16页
        1.1.4 PEDV发病机制和调节宿主先天性免疫应答第16-18页
    1.2 肠类器官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 IFN-λ在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第20-25页
        1.3.1 IFN-λ概述第20页
        1.3.2 IFN-λ分类第20-21页
        1.3.3 病毒感染期间IFN-λ的表达第21页
        1.3.4 IFN-λ受体表达和信号转导第21-23页
        1.3.5 IFN-λ的抗肠道病毒作用第23-25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27页
第二章 PEDV感染肠类器官模型的建立及IFN-λ抗 PEDV的研究第27-51页
    2.1 实验材料第28-29页
        2.1.1 细胞与毒株第28页
        2.1.2 实验用动物第28-29页
        2.1.3 主要试剂第29页
        2.1.4 主要仪器第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6页
        2.2.1 3D肠道隐窝干细胞分离培养第29-30页
        2.2.2 猪肠类器官传代第30-31页
        2.2.3 肠类器官细胞冻存第31页
        2.2.4 肠类器官细胞复苏第31页
        2.2.5 2D单层肠类器官培养第31页
        2.2.6 PEDV感染2D肠类器官细胞或Vero E6 细胞第31-32页
        2.2.7 细胞总RNA提取和反转录第32页
        2.2.8 实验用引物设计第32-33页
        2.2.9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第33-34页
        2.2.10 TCID_(50)检测第34页
        2.2.11 PEDV感染仔猪动物实验第34页
        2.2.12 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第34-35页
        2.2.13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第35页
        2.2.14 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第35-36页
        2.2.15 数据分析第36页
    2.3 实验结果第36-48页
        2.3.1 猪源小肠隐窝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分化成小肠类器官第36-37页
        2.3.2 猪肠类器官可进行连续传代和冻存复苏培养第37页
        2.3.3 2D单层肠类器官包含成熟肠道上皮细胞的各种细胞谱系第37-38页
        2.3.4 2D单层小肠类器官对PEDV敏感第38-40页
        2.3.5 PEDV感染回肠类器官导致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第40页
        2.3.6 PEDV可感染回肠类器官中多种类型的细胞第40-41页
        2.3.7 体内验证PEDV可感染回肠组织中的不同细胞谱系第41-42页
        2.3.8 结肠隐窝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分化成结肠类器官第42-43页
        2.3.9 PEDV-JMS在回肠类器官中比结肠类器官中复制地更好第43-44页
        2.3.10 体内验证PEDV限制性感染结肠组织第44页
        2.3.11 回肠类器官可支持其他PEDV毒株(PEDV CV777)进行复制第44页
        2.3.12 临床毒株PEDV-JMS比细胞适应毒株PEDVCV777 在回肠类器官上复制更好第44-45页
        2.3.13 PEDV感染抑制回肠类器官内先天性IFN反应第45-47页
        2.3.14 回肠类器官可对IFN产生免疫反应第47页
        2.3.15 IFN-λ1和IFN-α抑制PEDV在回肠类器官上的感染第47-48页
    2.4 讨论第48-51页
第三章 IFN-λ在猪小肠上皮细胞中诱导抗病毒转录谱富集分析及鉴定第51-74页
    3.1 实验材料第52-53页
        3.1.1 细胞与毒株第52页
        3.1.2 主要试剂第52-53页
        3.1.3 主要仪器第53页
    3.2 实验方法第53-58页
        3.2.1 PEDV感染IPEC-J2细胞第53-54页
        3.2.2 细胞总RNA提取和反转录第54页
        3.2.3 实验用引物设计第54-55页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第55页
        3.2.5 TCID_(50)检测第55页
        3.2.6 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第55页
        3.2.7 IPEC-J2细胞转录组测序样品准备第55-56页
        3.2.8 微矩阵分析第56页
        3.2.9 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MX2-pCAGGS-HA和 pRSAD2-pCAGGS-HA构建第56-58页
        3.2.10 重组质粒蛋白表达验证第58页
        3.2.11 pMX2和pRSAD2蛋白对PEDV的作用第58页
        3.2.12 数据分析第58页
    3.3 实验结果第58-72页
        3.3.1 外源性IFN-λ3在IPEC-J2细胞中对PEDV的抑制作用强于IFN-α第58-59页
        3.3.2 IFN-λ3在IPEC-J2细胞中诱导独特的转录谱第59-61页
        3.3.3 IFN-λ3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生物功能的影响要强于IFN-α第61-65页
        3.3.4 IFN-λ3比IFN-α激活了更多的信号通路第65-66页
        3.3.5 IFN-λ3与IFN-α相比在IPEC-J2细胞中诱导特异性基因表达第66-68页
        3.3.6 IFN-λ3在小肠上皮细胞上诱导的基因差异表达比IFN-α更显著第68-69页
        3.3.7 IFN-λ3在小肠类器官上诱导的基因差异表达比IFN-α更明显第69-70页
        3.3.8 pMX2和pRSAD2抑制Vero E6细胞中的PEDV感染第70-72页
    3.4 讨论第72-74页
第四章 全文结论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7页
致谢第87-88页
作者简历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磁流变塑性体力学性能优化与机理研究
下一篇:C3植物籼、粳水稻光合作用相关基因及其与DNA甲基化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