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19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页 |
1.2.1 解析弓形虫ACBP的表达、定位和蛋白活力 | 第18页 |
1.2.2 构建ACBP基因调控虫株 | 第18页 |
1.2.3 揭示ACBP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 第18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2.1 顶复亚门原虫的脂类代谢 | 第19-26页 |
2.1.1 FAS Ⅰ途径 | 第20-21页 |
2.1.2 FAS Ⅱ途径 | 第21-22页 |
2.1.3 FAE途径 | 第22-23页 |
2.1.4 磷脂代谢 | 第23-25页 |
2.1.5 脂类补救途径 | 第25-26页 |
2.2 脂类代谢与其他代谢的关系 | 第26页 |
2.3 长链酰基辅酶A代谢 | 第26-27页 |
2.4 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 | 第27-31页 |
2.4.1 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的结构特点 | 第27页 |
2.4.2 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第三章 弓形虫ACBP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鉴定 | 第31-5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40页 |
3.1.1 材料 | 第31-34页 |
3.1.2 方法 | 第34-40页 |
3.2 结果 | 第40-50页 |
3.2.1 TgACBP1和TgACBP2的生物信息分析 | 第40-44页 |
3.2.2 TgACBP1和TgACBP2的克隆、表达与鉴定 | 第44-46页 |
3.2.3 TgACBP1和TgACBP2内源性标记虫株 | 第46-48页 |
3.2.4 TgACBP1和TgACBP2的蛋白活力分析 | 第48-50页 |
3.3 讨论 | 第50-52页 |
3.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TgACBP1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 第53-89页 |
4.1 材料方法 | 第54-63页 |
4.1.1 材料 | 第54-55页 |
4.1.2 方法 | 第55-63页 |
4.2 结果 | 第63-84页 |
4.2.1 TgACBP1基因调控虫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63-65页 |
4.2.2 TgACBP1基因调控虫株的表型 | 第65-67页 |
4.2.3 TgACBP1对虫体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4.2.4 TgACBP1对虫体摄取宿主细胞脂肪酸能力的影响 | 第68-69页 |
4.2.5 TgSCP2的表达、定位和蛋白活力 | 第69-70页 |
4.2.6 TgSCP2基因调控虫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70-73页 |
4.2.7 TgSCP2基因调控虫株的表型 | 第73-75页 |
4.2.8 TgACBP1与TgSCP2基因调控虫株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 第75-77页 |
4.2.9 TgACBP1与TgSCP2基因修饰虫株脂肪酸合成代谢的变化 | 第77-80页 |
4.2.10 TgACBP1和TgSCP2基因双缺失对虫体甘油酯代谢的影响 | 第80-81页 |
4.2.11 TgACBP1和TgSCP2基因双缺失对虫体磷脂代谢的影响 | 第81-83页 |
4.2.12 TgACBP1和TgSCP2基因调控虫株对小鼠的致病性 | 第83-84页 |
4.3 讨论 | 第84-88页 |
4.4 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TgACBP2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 第89-12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0-95页 |
5.1.1 材料 | 第90-91页 |
5.1.2 方法 | 第91-95页 |
5.2 结果 | 第95-123页 |
5.2.1 TgACBP2在胞内和胞外虫体的表达与定位 | 第95-98页 |
5.2.2 [K~+]与[Ca~(2+)]介导TgACBP2的去磷酸化 | 第98-101页 |
5.2.3 ACBP2基因修饰虫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101-104页 |
5.2.4 ACBP2基因修饰虫株的表型变化 | 第104-106页 |
5.2.5 ACBP2不同结构域对Pru虫体生长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5.2.6 ACBP2参与维持线粒体功能 | 第107-111页 |
5.2.7 ACBP2参与Pru虫株心磷脂合成 | 第111-113页 |
5.2.8 线粒体募集相关因子MAF1RHb1对Pru△ACBP2表型的影响 | 第113-117页 |
5.2.9 MAF1RHb1的表达对Pru△ACBP2虫株脂类代谢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5.2.10 TgACBP2基因修饰虫株对小鼠的致病性 | 第120-123页 |
5.3 讨论 | 第123-126页 |
5.4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个人简介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