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注释表 | 第12-14页 |
缩略词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5-18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1 飞行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2 耦合问题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3 协调理论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及耦合特性分析 | 第25-45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 | 第25-29页 |
2.2.1 基本假设 | 第25页 |
2.2.2 气动外形与参数 | 第25-27页 |
2.2.3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数学模型 | 第27-28页 |
2.2.4 气动力及气动力矩模型 | 第28页 |
2.2.5 超燃冲压推力矢量发动机模型 | 第28-29页 |
2.2.6 转动惯量Ⅰ_x,Ⅰ_y,Ⅰ_z | 第29页 |
2.3 高超声速飞行器耦合特性分析 | 第29-43页 |
2.3.1 姿态角之间的耦合特性分析 | 第29-33页 |
2.3.2 姿态角与角速率之间的耦合特性分析 | 第33-38页 |
2.3.3 操纵舵面之间的耦合特性分析 | 第38-40页 |
2.3.4 纵向系统之间的耦合特性分析 | 第40-43页 |
2.4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基于耦合度分析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协调控制 | 第45-58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问题描述 | 第46-48页 |
3.3 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耦合度分析 | 第48-50页 |
3.3.1 基于采样统计算法的耦合度定义 | 第48页 |
3.3.2 姿态运动耦合度分析 | 第48-49页 |
3.3.3 耦合熵的定义 | 第49-50页 |
3.4 姿态角运动协调因子设计 | 第50-52页 |
3.4.1 姿态角协调因子设计 | 第50-51页 |
3.4.2 姿态角速率调控因子设计 | 第51-52页 |
3.5 姿态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52-54页 |
3.5.1 姿态滑模控制器设计 | 第52-53页 |
3.5.2 姿态协调控制器实现 | 第53-54页 |
3.6 仿真分析 | 第54-57页 |
3.7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基于协调因子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鲁棒协调控制 | 第58-74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运动耦合分析 | 第59-62页 |
4.2.1 基于模型耦合关系分析 | 第59-61页 |
4.2.2 耦合类型分析 | 第61-62页 |
4.3 姿态协调因子设计 | 第62-65页 |
4.3.1 姿态角协调因子设计 | 第62页 |
4.3.2 惯性耦合协调因子设计 | 第62-63页 |
4.3.3 气动舵面协调因子设计 | 第63-65页 |
4.4 姿态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65-70页 |
4.4.1 姿态角鲁棒控制器设计 | 第67-68页 |
4.4.2 姿态角速率鲁棒控制器设计 | 第68-70页 |
4.4.3 协调控制器实现 | 第70页 |
4.5 仿真分析 | 第70-73页 |
4.6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基于耦合特性指数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鲁棒协调控制 | 第74-88页 |
5.0 引言 | 第74-75页 |
5.1 问题描述 | 第75-76页 |
5.2 误差动态模型 | 第76-77页 |
5.3 耦合特性 | 第77-80页 |
5.3.1 耦合分析 | 第77-78页 |
5.3.2 耦合特性指数 | 第78-80页 |
5.4 姿态鲁棒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80-84页 |
5.4.1 标称下的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80-83页 |
5.4.2 鲁棒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83-84页 |
5.5 仿真分析 | 第84-87页 |
5.6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基于耦合补偿与转换技术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鲁棒协调控制 | 第88-103页 |
6.1 引言 | 第88-89页 |
6.2 问题描述 | 第89-90页 |
6.3 纵向模型耦合分析 | 第90-92页 |
6.4 纵向鲁棒协调控制 | 第92-99页 |
6.4.1 速度回路鲁棒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93-94页 |
6.4.2 高度/航迹角回路鲁棒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94-96页 |
6.4.3 攻角/俯仰角速率回路鲁棒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96-98页 |
6.4.4 稳定性证明 | 第98-99页 |
6.5 仿真分析 | 第99-101页 |
6.6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7.1 本文所做工作的总结 | 第103-104页 |
7.2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