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5页 |
ABSTRACT | 第15-24页 |
缩略词表 | 第25-27页 |
前言 | 第27-29页 |
第一章 《内经》生命周期理论探究 | 第29-53页 |
1 《内经》生长壮老已与生命周期 | 第29-30页 |
2 《内经》对生命周期时间跨度的认识 | 第30-34页 |
2.1 小少壮老的总体生命周期 | 第30-31页 |
2.2 十年阶段的一般生命周期 | 第31-32页 |
2.3 女七男八的特殊生命周期 | 第32-33页 |
2.4 特殊周期服从总体与一般周期 | 第33-34页 |
3 《内经》对生命周期变化过程的认识 | 第34-40页 |
3.1 《内经》对不同生命周期失眠的认识 | 第34-35页 |
3.2 《内经》对不同生命周期健忘的认识 | 第35-37页 |
3.3 《内经》对不同生命周期体质的认识 | 第37-40页 |
4 《内经》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机理 | 第40-46页 |
4.1 生长收藏终而复始,人亦应之 | 第40-41页 |
4.2 生长壮老根于神机,神去机息 | 第41页 |
4.3 春夏秋冬四时各异,天人相应 | 第41-42页 |
4.4 阴阳乃万物之纲纪,形气相守 | 第42-43页 |
4.5 男女阴阳动静异位,左右不同 | 第43页 |
4.6 形气相召损益不同,气血不等 | 第43-44页 |
4.7 自幼至老升降出入,以气为主 | 第44页 |
4.8 五脏六腑藏精化气,肾为其本 | 第44-45页 |
4.9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百岁乃终 | 第45-46页 |
4.10 喜怒忧思不节伤脏,百病之始 | 第46页 |
5 《内经》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 第46-53页 |
5.1 指导辨证—知常达变,区分常态和病态 | 第47-48页 |
5.2 指导治疗—司外揣内,注重辨周期论治 | 第48-49页 |
5.3 指导养生—因势利导,谨遵因人制宜 | 第49-53页 |
第二章 后世医家对《内经》生命周期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53-65页 |
1 南北朝时期对《内经》生命周期的应用与发挥 | 第53页 |
2 汉唐时期对《内经》生命周期的继承与阐发 | 第53-55页 |
2.1 张仲景论述辨时间节律以论治 | 第53-54页 |
2.2 孙思邈论述四十以上常须固精养气 | 第54-55页 |
3 宋金元时期对《内经》生命周期的充实与完善 | 第55-56页 |
3.1 刘完素强调少年宜养、壮年宜治、老年宜保延 | 第55页 |
3.2 朱丹溪强调少时护阴、青壮保阴、老年滋阴 | 第55-56页 |
4 明清时期对《内经》生命周期的丰富与发展 | 第56-60页 |
4.1 李时珍论述五十气消和饮茶宜忌 | 第56-57页 |
4.2 武之望论述女七男八的婚育周期 | 第57页 |
4.3 罗国纲论述老少睡眠异同与治法 | 第57页 |
4.4 薛生白论述以十年为周期之原因 | 第57-58页 |
4.5 俞震之论述肾气乃生命周期根本 | 第58页 |
4.6 徐灵胎论述四十而衰源于元气衰 | 第58页 |
4.7 冯楚瞻论述自幼至老补阴不可缺 | 第58-59页 |
4.8 吴金寿论述女子―七七‖乃向老 | 第59页 |
4.9 傅青主论述老妇行经为血崩之症 | 第59页 |
4.10 林之翰论述七七八八长寿脉象 | 第59-60页 |
5 现代对《内经》生命周期的传承与创新 | 第60-65页 |
5.1 生命周期的不同称谓 | 第60-62页 |
5.2 生命周期之不同表象 | 第62-63页 |
5.3 生命周期之不同机制 | 第63-65页 |
第三章 生命周期、失眠与Orexin相关性探讨 | 第65-74页 |
1 增龄、老化、衰老与生命周期 | 第65-66页 |
2 不同生命周期失眠的发病研究 | 第66-67页 |
2.1 不同生命周期失眠的流行病学 | 第66页 |
2.2 不同生命周期失眠的临床表现 | 第66-67页 |
3 不同生命周期失眠的发病机制 | 第67-68页 |
4 不同生命周期失眠的治疗现状 | 第68-71页 |
4.1 西药疗法 | 第68页 |
4.2 非药物疗法 | 第68-69页 |
4.3 中医药治疗 | 第69-71页 |
5 Orexin与不同生命周期失眠的关系探讨 | 第71-74页 |
5.1 Orexin及其受体调节睡眠—觉醒节律 | 第71-72页 |
5.2 Orexin介导OXA/CREB/PER1信号通路 | 第72-73页 |
5.3 Orexin与生命周期、失眠相关性研究 | 第73-74页 |
第四章 安寐丹对3/6/9月龄SD模型Orexin信号通路作用研究 | 第74-116页 |
1 3/6/9月龄SD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第75-8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75-76页 |
1.2 评价方法 | 第76页 |
1.3 统计方法 | 第76页 |
1.4 实验结果 | 第76-79页 |
1.5 讨论 | 第79-82页 |
2 安寐丹对3/6/9 月龄SD大鼠模型学习记忆的影响 | 第82-9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82-8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83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83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83-87页 |
2.5 讨论 | 第87-90页 |
3 安寐丹对3/6/9月龄SD大鼠模型下丘脑Orexin的调节作用 | 第90-9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90-9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9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92-94页 |
3.4 讨论 | 第94-96页 |
4 安寐丹对3/6/9月龄SD大鼠模型下丘脑OXA、OXB的影响 | 第96-10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96-9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97-98页 |
4.3 统计方法 | 第98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98-99页 |
4.5 讨论 | 第99-101页 |
5 安寐丹对3/6/9月龄SD大鼠模型下丘脑OXA/CREB/PER1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101-116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101-10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03-107页 |
5.3 统计方法 | 第107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107-113页 |
5.5 讨论 | 第113-116页 |
结论 | 第116-117页 |
研究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5页 |
附录 综述 Orexin与睡眠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3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4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