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3-15页 |
1.4.1 本文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2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3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3 京津冀城市群网络节点分析 | 第19-28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1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1-23页 |
3.3 经济网络节点综合评价过程 | 第23-25页 |
3.4 节点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 第25-28页 |
4 京津冀城市群网络路线分析 | 第28-35页 |
4.1 城市之间交通可达性分析 | 第28-32页 |
4.1.1 交通的时间可达性定义 | 第28页 |
4.1.2 基于ArcGIS计算交通可达性 | 第28-30页 |
4.1.3 京津冀城市群道路交通网络演化 | 第30-31页 |
4.1.4 京津冀城市交通平均可达性时间 | 第31-32页 |
4.2 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的测定 | 第32-33页 |
4.2.1 经济联系强度测定的意义和方法 | 第32页 |
4.2.2 传统引力模型的修正 | 第32-33页 |
4.3 经济联系强度演变过程分析 | 第33-35页 |
5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网路结构特性演变过程 | 第35-39页 |
5.1 经济网络网络密度 | 第35-36页 |
5.2 经济网络中心性演变过程分析 | 第36-37页 |
5.2.1 网络中心性的的研究方法 | 第36页 |
5.2.2 网络中心性的演变分析 | 第36-37页 |
5.3 经济网络凝聚子群分析 | 第37-39页 |
6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空间网络结构驱动因素探究 | 第39-41页 |
6.1 QAP分析法的定义 | 第39页 |
6.2 驱动因素的指标选取 | 第39-40页 |
6.3 QAP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40-41页 |
7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网络分析结论与完善建议 | 第41-44页 |
7.1 分析结论 | 第41-42页 |
7.2 完善建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