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24页 |
1.1.1 板块构造理论 | 第15页 |
1.1.2 大陆裂谷带 | 第15-18页 |
1.1.3 大陆裂谷带的地质作用 | 第18-23页 |
1.1.3.1 沉积作用 | 第18-19页 |
1.1.3.2 水-岩相互作用 | 第19-20页 |
1.1.3.3 变质作用 | 第20-21页 |
1.1.3.4 岩浆作用 | 第21-23页 |
1.1.4 大陆俯冲带和地壳深熔作用 | 第23-24页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4-25页 |
1.3 工作量小结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 第27-37页 |
2.1 华南陆块 | 第27-28页 |
2.2 大别-苏鲁造山带 | 第28-30页 |
2.3 北淮阳地区及样品 | 第30-32页 |
2.4 威海地区及样品 | 第32-37页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第37-43页 |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第37页 |
3.2 激光氟化法氧同位素分析 | 第37-38页 |
3.3 锆石阴极发光(CL)照相、矿物背散射(BSE)照相和石榴石扫描电镜成分面扫 | 第38页 |
3.4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 第38页 |
3.5 矿物微量元素分析 | 第38-39页 |
3.6 SIMS石榴石氧同位素分析 | 第39页 |
3.7 SIMS锆石U-Pb定年和氧同位素分析 | 第39-40页 |
3.8 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40页 |
3.9 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第40页 |
3.10 LA-ICPMS榍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40-41页 |
3.11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第41页 |
3.12 视剖面计算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大陆裂谷带高温低压变质作用 | 第43-77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44-51页 |
4.2.1 岩相学 | 第44页 |
4.2.2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 | 第44-47页 |
4.2.3 矿物地球化学 | 第47-48页 |
4.2.4 红柱石氧同位素组成 | 第48页 |
4.2.5 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 | 第48-50页 |
4.2.6 榍石U-Pb年龄 | 第50-51页 |
4.3 鉴定区域高温低压变质作用 | 第51-53页 |
4.4 确定高温低压变质作用的时代 | 第53-55页 |
4.5 变质花岗岩和变质玄武岩的原岩性质 | 第55-56页 |
4.6 对区域高温低压变质作用的指示意义 | 第56-57页 |
4.7 小结 | 第57-77页 |
第五章 大陆裂谷带水-岩反应和变质脱水 | 第77-111页 |
5.1 引言 | 第77-79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79-89页 |
5.2.1 岩相学 | 第79-81页 |
5.2.2 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 | 第81-83页 |
5.2.3 矿物地球化学 | 第83-86页 |
5.2.3.1 石榴石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 | 第83-85页 |
5.2.3.2 黑云母和斜长石主量元素组成 | 第85-86页 |
5.2.4 石榴石氧同位素 | 第86-89页 |
5.3 讨论 | 第89-93页 |
5.3.1 Ⅰ类石榴石:热液蚀变过程生长 | 第89-90页 |
5.3.2 Ⅱ类石榴石:变质脱水过程生长 | 第90-91页 |
5.3.3 Ⅲ类石榴石:钠长石化过程生长 | 第91-92页 |
5.3.4 石榴石生长之前的岩浆作用 | 第92-93页 |
5.4 对研究古老大陆裂谷带的指示 | 第93-95页 |
5.5 小结 | 第95-111页 |
第六章 大陆裂谷带负δ~(18)O岩浆作用 | 第111-151页 |
6.1 引言 | 第111-112页 |
6.2 实验结果 | 第112-118页 |
6.2.1 单矿物氧同位素 | 第112-113页 |
6.2.2 锆石CL特征、U-Pb年龄和氧同位素 | 第113-118页 |
6.3 华南陆块新元古代负δ~(18)O岩浆作用 | 第118-120页 |
6.4 古老的大气降水热液系统 | 第120-121页 |
6.5 三叠纪变质锆石的继承性 | 第121-122页 |
6.6 对新元古代气候和构造背景的指示 | 第122-125页 |
6.7 小结 | 第125-151页 |
第七章 大陆俯冲带多期地壳深熔作用 | 第151-191页 |
7.1 引言 | 第151-154页 |
7.2 实验结果 | 第154-165页 |
7.2.1 岩相学 | 第154-155页 |
7.2.2 锆石和石榴石中的多相结晶包裹体 | 第155页 |
7.2.3 矿物氧同位素 | 第155-156页 |
7.2.4 锆石CL特征、U-Pb年龄、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 | 第156-161页 |
7.2.5 榍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组成 | 第161-162页 |
7.2.6 石榴石、角闪石和白云母主量元素组成 | 第162-165页 |
7.3 转熔矿物的鉴定 | 第165-166页 |
7.4 部分熔融的时间和P-T条件 | 第166-169页 |
7.5 熔体成分和转熔矿物行为 | 第169-171页 |
7.6 小结 | 第171-19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91-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27页 |
致谢 | 第227-229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229页 |